近日,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闯入公众视野:黑龙江哈尔滨一位年仅 19 岁的女孩,其哭泣照片竟被恶意盗用至黄色网站、“高潮针” 广告海报等不堪入目的地方。更令人气愤的是,女孩自诉两年来不断投诉,却始终石沉大海,深陷困扰之中。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牵扯出法律、社会观念、健康科普等多层面的复杂问题。

法律困境:侵权认定清晰,执行却举步维艰

从法律条文来看,《民法典》对肖像权的保护规定得清晰明确。第一千零一十九条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此事件中,将女孩照片用于色情广告,无疑属于典型的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且这种恶意使用严重损害了女孩的形象,构成了对其肖像的 “丑化、污损”。根据生活中常见的肖像权侵权行为界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肖像,或是以侮辱等非法目的使用他人肖像,都在禁止之列,此次事件完全符合侵权标准。

那么,为何受害者投诉却屡屡无效?在执行层面,存在诸多现实漏洞。首先,网络环境复杂,侵权主体难以精准定位。发布侵权广告的可能是隐蔽的小网站、非法营销团伙,他们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跨国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受害者即便掌握了侵权证据,追踪侵权者的真实身份也困难重重。其次,证据固定存在挑战。网络信息瞬息万变,当受害者发现侵权行为并试图取证时,侵权者可能早已删除相关内容,导致证据灭失。即便受害者及时截图等固定证据,在司法实践中,还可能面临证据效力不被认可的情况,例如截图是否经过篡改、能否证明侵权行为持续时间等问题。

网络平台在这一事件中也难辞其咎。依据相关法律,网络平台对于用户发布的内容负有一定的审核与管理义务。在 “通知 - 删除” 机制下,当平台接到侵权通知后,若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就扩大的损失需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平台为了追求流量、节省人力成本,审核环节敷衍了事。一些平台客服对侵权投诉响应迟缓,甚至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导致受害者投诉无果。此次事件中,女孩多次投诉却未能让平台有效制止侵权行为,凸显出平台在落实 “通知 - 删除” 机制上的严重失职。

时评视角:维权之路荆棘丛生,舆论导向亟需纠偏

在这起事件中,降低普通人维权门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繁琐的法律程序、高昂的维权成本,让许多像这位 19 岁女孩一样的受害者望而却步。从取证、立案到诉讼,每一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是难以承受之重。简化法律流程、提供法律援助、建立快速维权通道等举措刻不容缓,让法律真正成为保护公民权益的有力武器,而非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 “奢侈品”。

令人痛心的是,在事件发酵过程中,部分舆论竟指责受害者 “不该发照片”,这种 “受害者有罪论” 的出现,反映出社会观念的扭曲。受害者在社交平台发布照片,本是正常的个人分享行为,不应成为被侵犯权益的理由。侵权者才是违法违规的罪魁祸首,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这种错误舆论导向的根源,一方面在于部分人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对受害者的同理心,将责任无端转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网络舆论场的浮躁与盲目,部分人在未了解事件全貌时,就轻易跟风发表不当言论。

而部分广告商热衷于 “擦边球” 营销,背后是利益的驱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些商家试图通过低俗、博眼球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注意,提高产品曝光度。他们心存侥幸,认为 “擦边球” 行为既能规避法律风险,又能获取流量红利。但这种短视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这类 “擦边球” 营销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引导广告行业回归健康、规范的发展轨道。

健康科普:“高潮针” 真面目,美丽背后的隐患

事件中涉及的 “高潮针”,也引发了公众对其安全性的关注。所谓 “高潮针”,通常是指通过注射含有特定成分的物质,声称能够提升女性性快感的一种美容手段。然而,从医学健康角度来看,“高潮针” 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危害。目前,并没有权威的医学研究证实 “高潮针” 能达到其宣传的效果,且其成分复杂,可能含有激素、生长因子等物质。盲目注射 “高潮针”,可能引发局部感染、过敏反应、激素失衡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若注射操作不规范,还可能导致血管栓塞、神经损伤等不可逆的后果。消费者在面对这类未经科学验证的美容产品时,务必保持警惕,不要轻信商家的夸大宣传,以免陷入美丽陷阱,损害身体健康。

公众态度:抵制侵权,摒弃偏见

对于这一事件,我们每个人都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侵权行为,无论是侵犯肖像权、名誉权还是其他合法权益,都不应被容忍。侵权行为不仅伤害了个体,更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同时,要坚决摒弃 “受害者有罪论” 的错误观念,给予受害者充分的理解、支持与同情。受害者在遭受侵害后,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的误解与指责只会让他们雪上加霜。我们应站在受害者的角度,鼓励他们勇敢维权,共同营造一个尊重人权、崇尚法治的社会环境。

19 岁女孩的遭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在法律完善、社会观念引导、健康科普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上演,让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切实保障。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