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际才《暮归》

68cm×68cm 2022年

文/石云

一、虚实相生的生命感:笔墨构建的宇宙意识

张际才的山水画并非简单的物象再现,而是以笔墨构建起虚实相生的宇宙模型。那些苍润相济的墨色,在浓淡枯湿的变化中形成独特的呼吸节奏:密林深处总留气眼,重峦叠嶂必见虚空,溪涧奔流暗含留白。这种虚实辩证法在他的笔下达到极致——山石的皴擦似有千钧之力,却在云岚蒸腾处化作轻盈,恰如老子所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画家通过这种虚实交响,将山水提升为吞吐大荒的生命体,使观者在具象与抽象的边界处,触摸到生生不息的宇宙脉动。



张际才《鼎湖》

68cm×68cm 2022年

二、朴茂灵秀的辩证法:在混沌中寻找秩序之光

张际才山水画的浑茫境界,揭示了他对原始生命力的执着追寻。他以篆籀笔法入画,枯枝如铁,苔点似星,在看似粗服乱头的笔墨中暗藏机杼。这种朴茂之美不是对荒蛮的礼赞,而是在混沌中孕育秩序:乱柴皴交织出山体的筋骨,积墨法堆叠出林壑的浑厚,却在树梢的嫩绿、岩隙的流泉间透出灵秀之光。他的笔墨语言在返璞归真中抵达最高形式的美学境界。



张际才《岁月相伴》

68cm×68cm 2019年

三、树语革命:从符号到生命的笔墨转译

张际才将树木从文人画的符号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真实的生命质感:树木的结节以逆锋涩笔写出,气根用破墨法表现。这种"以树造境"的革新,在他的画中形成独特的叙事结构——盘根错节的树木不再是点缀,而是成为统摄画面的精神图腾。树冠的浓荫化作墨韵的穹顶,枝干的分岔构成空间的骨骼,飞鸟的轨迹打破二维平面的局限,最终实现"一木即一世界"的哲学升华。



张际才《峥嵘岁月》

97cm×180cm 2008年

四、水墨新章:在传统经脉中注入当代气血

张际才先生的革新不是断裂式的革命,而是在传统笔墨的基因链中注入当代视觉经验:他将自然的光影转化为墨色的明暗过渡,用透视原理重构山水空间,却始终以书法线条保持中国画的写意内核。既有马远"一角"美学的空灵,又契合现代极简主义的审美取向。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使他的作品成为连接古典与现代的美学桥梁。



张际才《星湖秋色》

68cm×68cm 2022年

张际才的山水世界,是南国烟云孕育的笔墨奇观。他在岭南温润的土地上,以老辣的线条勾勒出山水的筋骨,用淋漓的水墨晕染出天地的呼吸,最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完成对中国山水画精神谱系的当代续写。这种续写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在对"太古"境界的追寻中,让山水重新成为安顿现代人精神的诗意栖所。

诗曰:

天凝苍润分虚实

树有飞禽入水蒲

幽壑无声含太古

一林清气化云图

石云,本名任建国,别署易简、枣庐,1964年生,山西太原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客座教授。著有《周鼎唐香清韵袅——古典文学赏会》《石云诗草》《石云诗书》《石云诗书合集》《江山行吟诗卷》《石云品画诗集》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