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田埂上吧嗒旱烟,眼盯着白晃晃的天,心里直犯嘀咕。今儿个立夏,村里老辈人都说“夏季干旱看立夏”,可这日头毒得能晒裂地皮。



年轻的农技员小王抱着平板路过,嘟囔着卫星云图上的水汽,跟老张的烟袋锅较上了劲。

老祖宗传下的农谚跟星星似的,哪句都牵着收成。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说的是立夏没雨,夏季怕要旱得农具都闲起来。“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又说刮东风雨水多,麦田能成河,听得人迷糊。

可今年的天,早早就露了异象。



华南前几日电闪雷鸣,暴雨把河沟灌得满满当当,北边却干得玉米苗卷了叶。

气象局的预报说“北旱南涝”,跟老辈人嘴里的农谚,像两条道上跑的车。村东头李大爷掰着指头数:2020年立夏暴雨,夏天长江发了大水。

2019年立夏晴得刺眼,华北旱得水井见底,这些年的事儿,比账本还清楚。

可如今手机里的天气预报,分分钟更新云层动向,让老人们直念叨“世道变了”。争议就像田里的杂草,冒出来就难压下去。



年轻人说农谚是老黄历,卫星雷达看得更远;老一辈拍着膝盖瞪眼,说那是祖宗千年的经验。

到底信老理儿还是信科学,成了村口大树下每天的“辩论赛”。

对咱庄稼人来说,旱涝都是心头的刺。

南方的稻田得提前挖沟渠,不然雨水一来,稻子能泡成“水草”;北方的玉米地要铺滴灌带,不然太阳一烤,苗儿就得打蔫。社区里开始备沙袋、救生衣,连城里的“海绵城市”,也在盯着地下管廊的排水本事。气候的事儿,越来越让人摸不透。



厄尔尼诺刚走,拉尼娜又晃悠过来,印度洋的海水暖烘烘的,水汽直往咱这儿跑。这些个“洋名词”跟老农谚碰一块儿,把夏天的天气,搅和成了一锅杂烩粥。我个人觉得,老祖宗的话是根,现代的技术是翅膀。

盯着立夏的天,再看看手机里的预报,两头都顾着,心里才稳当。就像村西头那片试验田,一边用着滴灌,一边照着农谚掐播种时间,收成年年都不赖。可话说回来,天老爷的脾气,哪能全摸透?

今年立夏到底是晴是雨,这会儿还悬在天上;夏季雨水是多是少,还得看接下来的天势。留个念想也好,让咱庄稼人,永远对土地存着份敬畏,对收成抱着份盼头。

末了想起那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可天算不如人算。”老祖宗的话连着地气,天气预报指着方向,咱庄稼人,眼里看天,手里备着,心里才踏实。至于今年夏天雨水够不够,且等着看——天老爷的答卷,从来都写在田地里,刻在庄户人的手纹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