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本中,安史之乱的胜利者是大唐,但大唐真的是胜利者吗?战火纷飞的领土,损失殆尽的军队,失去民心的君主,苟延残喘的朝廷,如果这都算赢,那输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一场战争的胜负不应该只看名义求和或者认输,说到底这都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而唯一能够判定胜负的标准就是敌我在相同人数下损失的人数。比如苏芬战争,苏联在武器、人数双碾压的情况被芬兰打出数倍伤害,难道就因为芬兰认怂别的国家就能高看你一眼吗?当然不是,他们只会认为你水,这也是德国对苏联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安史之乱
同样,安史之乱也是如此,但我们却有了疑问,在安史之乱中真正的胜者又是谁呢?毫无疑问最大的胜者就是节度使,安史之乱与其说是平定倒不如说是苟合,唐朝以满足自己的虚荣为主或者说无力平定安史之乱以出卖领土与节度使达成协议,节度使名义向朝廷认怂并认君主为尊,但他们却获得君主和领土的所有权。因此晚唐与其说是唐朝倒不如说是另外一个翻版的春秋时期,这些节度使从职位的世袭到官员的设置都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天子的实力还没有节度使大。
比如凤翔节度使以及后来的李克用等,安史之乱也是促成五代十国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大唐王朝失去了自己的底牌安西军成了最大的输家。对外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河西走廊等地相继落入吐蕃和回鹘手里,对内不能解决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问题。这时候的大唐与其说是一个王朝,不如说是以长安为中心的节度使。甚至唐朝的威望还不如尊王攘夷的齐桓公,一个小小的泾源兵就能让大唐天子再次开启巴蜀西游记,这难道不是很滑稽吗?而滑稽的背后难道不是很悲哀吗?
回纥
而除了节度使之外,收益最多的毫无疑问就是回纥了。当年唐朝请回纥出兵的条件可是以规格,兵马劫掠洛阳、长安为条件。当然回纥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知道被放鸽子的可能。大家想必都知道香积寺之战,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回纥为了试探唐朝的诚意就在长安东南城开始劫掠百姓,而唐朝不仅没有阻止反而选择了默许。而事后虽然在唐朝官员的斡旋下长安虽然没有大规模劫掠,但洛阳的财富却足以让回纥完成这笔也要赚不赔的买卖。而唐朝请求不劫掠长安却不是为了百姓的利益,而是害怕屠城引起洛阳百姓导向安史军。
而最后受益的就是周边王朝,没有大唐帝国的牵制,他们就可以无所顾忌的发展。而唐军失去的何止一个安西,当年张议潮光复凉州,等到他们想要去报捷时却发现凉州与大唐的联系已经被截断了,最终他们绕了一大圈才回到长安。其实客观而言,从安禄山起兵时唐朝就注定了必输的结局,因为如果唐朝有赢面,那么安禄山也不会起兵。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安禄山,你会以幽州对抗整个大唐吗?当时罗艺也曾这么做过,但是仅仅几个月就败给了李世民。而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会差距如此之大呢?
任人唯贤
因为唐太宗任人唯贤,因此不管文臣还是武将都人才辈出。而唐玄宗则不同,他以自己的喜好任人唯亲,而历史的规律就是大多数有能力的人都喜欢有能力的人,而大多数无能的人则喜欢阿谀奉承的小人结党营私。因此整个大唐面对安史军队,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力挽狂澜,最后还需要哥舒翰收拾烂摊子。而从投入来说,唐朝对长安、洛阳禁军的投入是要优于安西军的。而大唐帝国的守备军毫无疑问也是最拉垮的,而安禄山能够起兵的原因也是如此,只是他没想到大唐皇帝为了自己的苟安真的会牺牲两都的百姓。
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回纥兵,那么大唐毫无疑问就是必输局。我们要知道香积寺之战,大唐联军可是以15万人马对10万兵马,即使这样还是一度处于溃败状态,最终因为王忠嗣的陌刀队才逐渐力挽狂澜。我们看历史喜欢站在君王的角度,而从百姓的角度来说,他们早已将大唐王朝视作叛徒,这也是安史之乱即使后期衰败但却并未溃败,甚至一度斩杀大唐战神王忠嗣,甚至连郭子仪都曾吃了苦头。而从安史之乱开始,大唐帝国的民心其实就已经不在了,剩下的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晚唐
也就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皇帝旅游就成了传统,而晚唐的朝廷终究没有摆脱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恶果。这也是一种极其悲哀的结局,而唐朝真实的寿命也就止步于安史之乱,因为从以后开始不仅有了节度使,更有了宦官干政,而唐朝宦官比东汉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唐灭亡的原因就如同一条条绘制而成的绳子,而所有绳子的关结则是安史之乱,甚至唐朝不仅没有成为唯一的赢家,反而成为了唯一的输家,甚至输的一无所有,这样的赢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