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升学季,有些家长认为进了学校“大门”,还要提前考虑分班“小门”……面对分班以及幼小、小初衔接,该如何科学看待?
【班主任之外,导师成学生成长重要伙伴】
家长关注孩子“分班”,不外乎就是希望有个好班主任。有些家长倾向资深班主任,年纪大有经验;有些家长青睐严厉的班主任,管得住孩子;还有些家长倾向于语文等主科老师当班主任,不喜欢体育老师当班主任……
“我们应当看到,班主任的个性差异可能会决定一个班级的管理风格,但并不会影响一个班级的教育质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枫坦言,不同的班主任、不同的管理风格都能发挥各自优势,达到促进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比如:资深班主任更有班级管理经验,年轻班主任在了解当代孩子的特点、与他们交流和理解他们喜欢的新鲜事物等能力上独具优势;严格的班主任更容易建立权威,性情温和的班主任与学生更加亲近、循循善诱;语数外教师当班主任能更好地督促学生的本学科学习,体育、美术、音乐老师当班主任同样能通过体育运动、体育精神点燃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与斗志,通过美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内心、陶冶情操等。
一直以来,上海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在学生入学后实行均衡分班,不得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当前,上海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在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和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同时,组织全校教师为每一个学生配备适合的导师,作为“良师益友”陪伴孩子们的成长,并提供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生涯等全面发展指导,拓展了班主任以外、更加公平和个性化的育人方式。在王枫看来,家长不必过度纠结于“选班主任”,而应当注重和孩子的班主任、导师保持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和活动表现,积极探讨如何通过构建家校共育的育人合力,让每一个孩子收获更大的成长发展。
【先关注“适应”,再关注“学习”】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升了一个学段,有些学生初入小学或初中时特别不适应,如何做好衔接,尽快度过适应期?
王枫认为,家长应先关注“适应”,再关注“学习”。“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会面临从相对宽松的学前教育进入到正式学校教育的应激压力;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也会面临学业内容和难度上升、评价压力逐渐增长等。部分学生会在幼小、小初衔接过程中出现不适应。他建议新生家长在新学年开学前后,首先要关注孩子的身心适应状况,把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暂时放一放,提前通过带孩子去学校周围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历史等,为孩子建立积极的学习预期,多与孩子交流对新学校、新班级、新老师和新同学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和感受,理解、包容他们在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偏差,帮助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陪伴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的学段。如果孩子的确出现适应困难的,建议家长与学校沟通,利用全市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资源体系,形成支持孩子新学段适应的支持策略。
“幼升小”如何顺利过渡?普陀区金洲小学特级校长潘阿芳建议,一是调整作息时间,培养时间观念。相比幼儿园,小学课程时长增加,上下课、放学时间固定,对孩子的专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家长可提前帮助孩子调整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一年级是培养学习兴趣与生活习惯的关键期,家长切忌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强度。二是给予积极鼓励,建立学习信心。初入小学,孩子出现适应慢、接受新知识迟缓的情况十分正常。家长和老师应避免责备,多给予正向激励,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若孩子因适应能力较弱产生情绪低落或厌学心理,家长可适当降低短期目标,耐心陪伴并挖掘孩子的闪光点,通过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家长可通过日常聊天,如询问“今天课堂上学了什么有趣的知识?”“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环节?”,增进亲子交流,巩固所学内容。三是鼓励社交互动,融入集体生活。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主动与同学交流,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合作与解决矛盾,帮助其快速融入班级集体。“相信在家长、老师的科学引导与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一定能顺利跨越幼小衔接阶段,开启愉快的小学之旅。”
【智能时代,更要关注学生长远发展】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枫建议,小学和初中新生家长主动把握孩子特定年龄阶段的成长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注重学习兴趣激发和学习习惯培养,保护好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为未来的成长发展打好全面基础;初中阶段要立足学生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更尊重、平等地与孩子相处,避免过多公开指责批评,多用鼓励和同理心与孩子沟通,营造更具支持的家庭氛围。
他特别提醒家长,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变化着眼长远,看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当前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走向智能时代,当知识获取日益便捷、人工智能越来越进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基础教育更需要按照未来的人才培养需求,进入到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新阶段。“对家长而言,也需要同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努力在未来成长成才。”王枫说。
原标题:《分班“小门”重要吗?智能时代,幼小、小初衔接关注什么?|升学季②》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许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