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巾帼英雄向警予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一个商人家庭。她是中国共产党的女创始人之一,个性沉稳坚毅,处事冷静,因为建党初期就加入了共产党,在党内的资格很老,因此在芳龄二十几岁时,就被称为“革命的老祖母”

她在写给父母的信中曾有这样的话:“我这样匆匆究竟为什么?”、“造真学问、储真能力,这不是对国家、对两亲、对兄弟、对自身的惟一光明惟一希望吗?”、“我为这惟一光明、惟一希望,而不孝、不友之事竟躬犯之,如无所建白,扪心何以自安。”

共产党的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就是她一生追求的“惟一光明”、“惟一希望”,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她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面对敌人时毫无惧色,牺牲一切乃至生命也在所不惜。

01、读书开蒙,创办学校,接触更为宽广的世界



向警予有独立之精神

在那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进学堂读书,是男孩子享有的特权。而缠足的女孩子只能呆在家里学做女红及家务,为将来嫁人、相夫教子做打算。

向警予的父亲思想开明,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有所作为,先后送向警予的几位兄长到外国读书。向警予8岁时,父亲就送她进到大哥创办的学校读书,是当时整个溆浦县第一个读书的女孩子。

向警予不负父亲的期望,她勤奋好学,不仅成绩优秀,还会武术,参加县里的学生武术比赛,她获得了第一名,是个文武双全的奇女子。

1911年,向警予考入常德女子师范学校。第二年转学到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老照片:周南女子中学

1914年秋,又转学到湖南著名教育家朱剑凡主办的周南女校,并改名为向警予。“警予” 就是要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求学救国。

1916年11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向警予深受老师朱剑凡教育理念的影响,怀着教育救国的豪情,回到淑浦创办男女兼收的淑浦女校。开学典礼上,她高声向女学生宣布:“为嫁一个如意的丈夫而读书,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读书的目的是要做个新国民。”如此明确的读书主张与目标,时至今日对每一位女性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向警予希望学生通过读书开智,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办学过程中她努力改革创新,取消死读四书五经的课程,新开设实用的缝纫、家政课,宣传读书救国,破除女子缠足的封建陋习。这位外表俊秀、敢作敢当的女校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女生们放脚,还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



向警予的毕业证

向警予以“自治心、公共心”为校训,向学生传播新思想,传授新知识,提倡男女平等、破除封建思想的新观念,极力反对“驰骤之若牛马”的奴化教育。淑浦女校办学三年后口碑良好,引来了大量的学生就读,学校发展到8个班,300多名学生。

向警予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有志于将教育事业做好做真。她在写给哥嫂的信中提到“事业一层,不必太求急进。平常人之所视为荣辱得失者,自吾辈视之真不值得一笑。吾辈当求真心得,做真事业……”

虽然刚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一切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她已经把自己的事业同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向警予发现有的学生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后,并不能如她所期望的那样学以致用,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知识力量。他们不懂得明辨是非,甚至步入歧途,这一现象让她痛心不已。



革命前辈:蔡畅

从兴办教育中向警予认识到,现实社会中只强调“教育救国”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探索新的救国途径。

心所想,物必至。1919年8月,向警予在周南读书时的好闺蜜蔡畅——也是她未来的小姑子,给她递来了橄榄枝。蔡畅邀约她一同前往赴长沙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工作。

得到消息的向警予喜出望外,立刻动身前往长沙,到长沙之后与蔡和森、毛泽东等故友重逢,她格外高兴。

早在周南女校就读的时候,向警予就通过蔡畅认识了蔡和森和毛泽东,因为志趣相投,他们常常聚在一起,激扬文字,畅谈远大的理想。正好毛泽东、蔡和森等刚创办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向警予毫不犹豫加入其中。

10月,她与蔡畅等一起组织湖南省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成为湖南省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

02、革命高歌猛进,解放女权运动的引路人



剧照:向警予

向警予很早就有强烈的女权意识,她看不惯封建制度下男尊女卑的传统陋习,她希望中国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读书、就业,自强自立,而不仅仅只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做封建旧式家庭的附庸者。

1911年,16岁的向警予在常德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和蒋胜眉(丁玲之母)等七名女同学结拜,结拜时她们宣誓:“姊妹七人,誓同心愿,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以达到教育救国之目的。”



葛健豪、向警予、蔡畅等人在法国留学时的合影

在担任溆浦女校校长期间,向警予为了筹措办学经费,四处活动,她的干练与能力被当地的驻溆浦司令看中,想纳她为妾。向警予的父母心里虽不是十分乐意,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可是,早已接受妇女解放新思想的向警予坚决反对。她只身闯进周公馆,正义凛然地拒绝了这门亲事,为了杜绝这个军阀的念头,向警予还发誓:“以身许国, 终身不嫁”

向警予不贪恋权势,不惧怕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在婚姻问题上独立自主,坚持为自己被安排的人生说“不”,这不仅令维护封建旧礼教的人瞠目结舌,也是女性为婚姻自由婚姻自主的一次呐喊,不仅有时代女性的典范与榜样,更具有时代的意义!



向警予与溆浦女校的教职工的合影

在溆浦女校的校歌中,向警予写了这样的歌词:“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作好准备,为我女界呵,大放光明。”号召大家为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而行动起来,为女界争取光明的前途与未来。

1922年1月,向警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全身心投入中国早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中。7月,在中共二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任中央妇女部首任部长。

党中央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文件,大多数都是她提议和起草的。从1920年至1925年,她发表了40多篇文章,对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革命提出了卓绝的见解,她在《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一文中就有个著名的论断“妇女解放与劳动解放,是天造地设的伴侣”。

除了理论上的大量研究,向警予还将自己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她是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唤起千千万万妇女群众的模范妇女领袖。



向警予、葛健豪、蔡畅等女中豪杰的合影

党的二大会议结束后,向警予送出生不久的女儿回长沙,顺路拜访了几位过去的同学和朋友,同时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

在一吴姓同学家里,大家围绕妇女解放问题展开了争论。向警予说:“不把大多数的劳动妇女发动起来,妇女就不能获得解放。”

而已经是议员的吴姓同学说:“现在妇女已经参政了,妇女解放的问题可以通过提案,作合法斗争,就可得到解决。”

向警予对她的观点嗤之以鼻,反驳说:“赵恒惕(当时湖南省长) 会听你的吗?”

接着她尖锐地指出:“安个把女议员不过是军阀官僚欺骗人民的把戏,完全是为了装装门面。你不要以为你当上了议员,妇女就算解放了。你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国民党成立纲领里曾提到的“男女平权”的内容,就是因为大多数男性议员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旧式观念,根本不认为女性具备建设国家的能力,不同意党纲列出该条内容而被硬生生地取消掉了。

向警予一针见血的观点,让对方一时间无言以对。

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使是曾经私交甚好的朋友,因为政见的不同,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中国首届妇女代表大会

1924年3月8日上午,中国首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在广州举行,位于市中心第一公园内的音乐亭搭起了临时舞台,“庆祝国际妇女节”的横幅悬挂正上方。会场四周也张贴了“妇女要求劳动权”等标语。

首个“三八”妇女节的欢度,正是在以向警予为首的诸多追求女性平等的妇女先驱不断抗争得来的硕果,它体现了中国妇女从此自强独立、男女平权观念的阶段性胜利。

挂横幅欢度妇女节,仅是推动妇女运动的助力,并不是向警予推进妇女运动的最终目的。1924年6月,向警予领导14家上海丝厂共1.5万多名女工举行妇女运动;9月又领导了南洋烟厂7000多名工人举行运动。



照片:女国民大会

在革命实践中,向警予非常关注提高妇女的觉悟与思想进步,1925年, 她又组织成立了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

蔡畅曾说:“在向警予从事妇女工作之前,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妇女运动组织。”

向警予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由此可见一斑。毛泽东赞誉她为“模范妇女领袖”。向警予为组织和开展中国真正的妇女运动,为中国妇女运动与工人运动的推进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03、革命工作第一的女达人,家庭和孩子被忽略



向警予与蔡和森的家庭成员

1919年12月下旬,一切准备就绪的向警予与蔡和森、蔡畅兄妹及蔡母葛健豪等一起坐船前往法国,决心“求得真理,来改造中国,振兴中华”

在乘船前往法国的海上旅途中,时间变得缓慢而无聊。向警予和蔡和森经常一起讨论学术和政治问题,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不知不觉中两颗心渐渐靠近,彼此萌发了深深的情愫。

尽管向警予树立远大的“真事业”理想时,也立下了“以身许国,终身不婚”的不婚主义誓约。然而,当遇到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异性时,向警予及时打开心房,迎来了爱情的甜蜜。

1920年6月,向警予与蔡和森在法国的蒙达尼正式结合,结婚照为二人同读一本打开的《资本论》。信奉婚恋自主的他们没有举办盛大的结婚典礼,只是将彼此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收集出版,题为《向蔡同盟》。熟悉的朋友们纷纷给予诚挚的祝福,把他们这浪漫而简约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



向警予、蔡和森夫妇

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在蒙达尼求学时向警予一边在树胶厂、纺织厂干活,一边顽强地学习法文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提升自我理论知识,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

向警予经常挑灯学习到深夜,遇到问题还把蔡和森叫起来一起讨论,蔡和森常常苦笑着跟友人说:“警予深夜二点钟把我叫起来讨论问题,晚上又没睡好。”

向警予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过不断地学习,她终于领悟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救中国的真理,迅速从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

1920年7月,旅法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开会,在会上确定新民学会的宗旨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蔡和森主张旗帜鲜明地成立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实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向警予赞同和拥护蔡和森的思想。在这次会议上,向警予讲述了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认为“中国必须像俄国那样,经过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打倒外国侵略者,推翻封建军阀政府,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是唯一的出路。”

蔡、向二人的主张,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同。1920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给向警予的信中说:“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深,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一法。”信中所谓“另辟道路”,指的就是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一群志同道合,意志坚定的青年翘楚们,怀着美好的建设国家未来的崇高理想,前仆后继地奋斗在革命的道路上!



向警予(左一)和两个孩子的珍贵合影

为了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女儿蔡妮生下来才10个月,儿子蔡博刚生下1个月,向警予就把儿女交给了家人抚养。

1927年4月,从莫斯科学习归来的向警予要到武汉工作,正好途经长沙,向警予已经很久没能与家人团聚了,和儿女在一起的日子更是屈指可数,于是抽空回家看望了家人。

但是时间太紧也只能在家住了一晚,晚上一家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向警予问:“谁想跟我一起睡觉?”蔡妮说:“我!”于是,母女俩挤在一起睡了一个晚上。这难得的时光,竟然是母女俩最后共度的一个晚上。

第二天早上,向警予就要离家前往武汉。表姐刘昂带着蔡博、蔡妮和李特特(蔡畅的女儿)这三个小孩坐上一辆拉货的车一起去送别向警予。面对即将的骨肉分离,向警予给孩子们每个人买了一个大橙子,在依依不舍中道别。

谁都没料到这是一家人最后一次相聚。

04、“我为党的事业而死,无上光荣!”



武汉,向警予的雕塑

1927年回国后,向警予在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

组织上考虑到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武汉太危险,劝她离开武汉到上海去。

向警予说:“武汉三镇是我党重要的据点,许多重要负责同志牺牲了,我一离开,就是说我党在武汉失败了,这是对敌人的示弱,我决不能离开!”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在监狱里,敌人严刑拷打逼她招供,她毫无惧色,坚定而响亮地回答:“我为党的事业而死,无上光荣!”

同年5月1日向警予英勇就义。牺牲前向警予留下了铿锵有力的遗言:“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到了不能珍惜的时候,只有勇敢地牺牲生命。人迟早是要死的,但要死得明明白白,慷慷慨慨。”



向警予的画像

得知向警予牺牲之后,悲愤痛哭的蔡和森高呼:“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一个年轻的躯体倒下了,但她的英勇精神却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

时隔11年后的1939年三八妇女节,毛泽东在延安发出号召:“要学习在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向警予的一生极其短暂,然而她的铮铮铁骨,她的壮志凌云,巾帼完胜须眉!

向警予青少年时就立志要做旧社会的“清道夫”, 她怀抱坚定的革命信仰就像永动机,她的坚毅与笃定就像一把犀利无比的巨大扫把,不断地修正中国千百年积沉下来的陋习,用自己青春与生命发出的光芒诠释了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