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那场堪称经典的 “骂战名场面” 里,曹魏阵营的王朗和蜀汉丞相诸葛亮展开的唇枪舌剑,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细细品味这场交锋,会发现王朗明明摆事实、讲道理,说得头头是道,最后却被诸葛亮骂得坠马而亡,究其根源,或许就在于他 “太要脸” 了。



王朗作为曹魏重臣,随曹真迎战蜀军时,那叫一个自信满满。他觉得自己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把诸葛亮说得哑口无言。阵前喊话时,王朗先从天下大势切入,条理清晰地分析汉室衰微,曹魏顺应天命,取代汉朝是大势所趋。接着,他又抛出橄榄枝,劝诸葛亮认清局势,带着蜀军归降,还承诺会给诸葛亮高官厚禄。这一套说辞,从政治、军事、利益等多个角度展开,逻辑严密,要是碰上一般人,说不定真就被说服了。



可王朗这次遇上的是诸葛亮,这位舌战群儒都不在话下的狠角色。诸葛亮压根不按常理出牌,没跟王朗在天下大势、曹魏正统这些话题上纠缠,直接开启 “人身攻击” 模式。他张口就骂王朗是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把王朗的年龄、外貌拿出来羞辱,接着又翻出王朗的黑历史,说他本是汉朝老臣,却不思报国,反而助纣为虐,背弃旧主,成了曹魏篡汉的帮凶。诸葛亮用词犀利,一句句都戳在王朗的痛处,完全不顾什么辩论礼仪,就是要从人格、道德层面把王朗批得一无是处。

王朗哪里能想到诸葛亮会来这一手。他满心想着跟诸葛亮进行一场有风度的辩论,用道理说服对方,压根没准备应对这种 “泼妇骂街” 式的攻击。王朗自恃身份地位,讲究体面和尊严,被诸葛亮这么一骂,瞬间乱了阵脚。他想反驳,可一时之间又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心里又气又急。要是换作一个厚脸皮、不在乎名声的人,说不定还能跟诸葛亮对骂回去,可王朗偏偏把自己的名声和脸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被诸葛亮当众羞辱,他感觉自己的尊严被踩在地上摩擦,羞愧难当,最后一口气没上来,坠马而亡。



这场骂战,表面上看是两人言语的交锋,实际上也是不同性格和处事方式的碰撞。王朗输就输在太过于在乎自己的脸面,在面对诸葛亮这种打破常规、直击痛点的攻击时,无法放下身段,以更灵活的方式应对。而诸葛亮则抓住了王朗的弱点,用激烈的言辞摧毁了他的心理防线。这场对决也给后人提了个醒,在竞争和对抗中,有时候光靠道理和风度还不够,还得懂得随机应变,不然很可能就会像王朗一样,输得一败涂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