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大亮,王大爷就在菜园子摘茭瓜了。叶子上的露水啪嗒啪嗒掉,他嘴里念叨着“立夏吃瓜,夏天不垮”。明早五点零九分,立夏节气就到了,日头越来越毒,地里的庄稼疯长,人也得跟着调调伙食。



老辈人说“补夏”得吃时令,可羊肉和樱桃却成了忌讳。

羊肉性热,这时候羊啃着嫩草长膘,人吃了容易上火,嘴角起疱的可不少。



樱桃虽说挂着“开春第一果”的名,可眼下大棚里的果子,酸甜味儿总差那么一口,吃多了还烧心。

“春鲫夏鲢”,村口鱼塘的鲢鱼正肥,尾巴一甩能拍起半尺高的水花。



红烧鲢鱼尾最得人心,猪大油一煎,酱香味飘出二里地,软烂的鱼肉吸饱了汤汁,老人小孩都爱吃。

茭瓜更是应景,青楞楞的挂满架,挖了瓜瓤切片炒,配上海兔鸡蛋,清爽得能解三斤暑气。



休渔期的蛤蜊不便宜,可胜在肥嫩,煮汤炒菜都鲜,老一辈说“热水的蛤赛人参”,这话不假。

菠萝摊前围满了人,黄澄澄的果肉泡在盐水里,酸甜味儿勾着人咽口水,烧排骨时放两块,肉香里带着果香。可有人犯嘀咕:夏天不就该吃凉的?为啥非得忌这忌那?



您看那丝瓜,性凉清热,老辈人却也说要搭配热乎的食材吃,讲究个“阴阳平衡”。

还有那立夏蛋,茶叶卤子里泡一宿,花纹像水墨画,孩子们挂着蛋兜满街跑,斗完蛋就咬一口,说是能防“疰夏”。北方人立夏吃面,过水面冰凉,炸酱面香浓,都说吃了面条,夏天干活腿脚有力气。挂艾草的习俗也没丢,门框两边一插,青香能驱蚊虫,老辈人说这是“立夏的味道”。



可现在年轻人嫌麻烦,总觉得这些讲究过时了,却不知道里头藏着老辈的智慧。就说睡午觉吧,老辈人说“立夏开始养阳气,午觉不睡没精神”,现在多少人仗着年轻硬扛,到了下午眼皮打架。

饮食上的讲究更不是瞎掰,羊肉樱桃虽好,可过了节气吃,就是跟身子骨较劲。

应季的鲢鱼、茭瓜、蛤蜊、菠萝,都是顺着时节长出来的,人吃了才舒服。我个人觉得,老辈传下来的习俗,就像地里的庄稼,看着普通,里头却藏着和自然相处的门道。

现在生活好了,食材啥时候都有,可啥时候吃啥,还是得听老辈的劝。您说,这立夏的讲究,是该守着,还是随它去?反正村口的李婶,早早就把艾草备好了,灶台上还煨着明天要吃的立夏饭,说是五种食材凑齐了,一年都顺当。

这季节更替里的学问,就像那老槐树的年轮,一圈圈记着前人的经验,等着后人慢慢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