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10日,为满足邮票收集者需要,邮电部曾对建国初期已发行过的24套邮票进行了再次印刷发行,也就是俗称的“原版”和“再版”。这一举动在当时就引发了不少争议,虽然再版邮票可以通过暗记进行区分,但引发的后遗症就是:大多数人认为邮票随时可以加印,而且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
到了“文”字邮票时期,一些特殊原因让“文8”在发行的一年后再次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对于这次印刷算不算“再版”,集邮界争议很大,但毫无疑问的是第二次印刷是在邮票发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再次进行的。
邮票在九十年代是炒作的高峰期,决定其价值的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发行量。有了早期的前车之鉴,邮票随时加印的流言就像影子一样,成了收藏与炒作市场挥之不去的定时炸弹。
1997年11月19日,邮电部在人民大会堂公开举行了《香港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印版和模具交接销毁仪式,并正式宣布金箔小型张绝版发行2000万枚,这是邮电部首次公开对邮票印版进行销毁,为的是遏制坊间盛传金箔小型张要增加发行量的传闻,也是试图扭转急转直下的邮票市场。
1998年9月8日上午,刚成立的国家邮政局在生产现场再次公开销毁《抗洪赈灾》邮票印版,这次更是将印刷过程中的5个印筒、5张软片、5张乳白片同时进行了销毁,现场还邀请了新闻媒体记者和集邮界代表进行了见证。
其实从工艺上来说,凹版邮票是用电子雕刻机将邮票图案雕刻到镀铜的印筒上,然后将印筒安装到印刷机进行印刷。
邮票印筒是多次反复使用的设备,一套邮票规定的印量完成后,邮票厂会用车磨机将滚筒表面带有图案的铜层车掉,再重新镀上铜,以供另一套邮票印刷时使用,所以邮票印刷是一次完成的,理论上不可能再版。
但正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要设备在、材料在、初版印刷的人还在,那么想要再版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唯一不能完全做到的,是细节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设计图稿到印刷滚筒再到印刷材料,随着时间推移,不可控的因素会越来越多,再版后被看出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两次公开销毁目的是为了维护邮票市场的稳定,如果说销毁印版证明了两套邮票不会再版,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没有公开销毁印版的那些邮票,可以随时再版?
2025年年初,电影《哪吒2》与《封神2》再度引发“哪吒”主题大火,而四年前发行的《哪吒闹海》邮票,却又被邮政放到了172元的精美商品册中,不限量的销售起来。
热点不是不能蹭,问题是当年排着队限购4套还不一定人人都能购买到的邮票,怎么一旦主题火了,邮政的官方营业厅总能拿出不限量的溢价册子进行销售,冰墩墩是如此、哪吒闹海还是如此,同样的情况多了也难怪大家产生怀疑。
邮票版别研究是集邮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分支领域,通过观察邮票印刷细节,可以判断邮票的批次和初再版。
2000年开始的多版式模式让版别分辨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同一套邮票在不同印刷厂印刷的情况,让通过细节辨别版别的情况变得不可控。
换句话说,如果有人用同样的设备再次大批量印刷同一套邮票,那么发行方完全可以用不同印刷厂版别不同这样的理由予以解释。
1997年公开销毁印版没能阻止金箔小型张的进一步下跌;1998年公开销毁印版没能阻止抗洪邮票发行量不符的乌龙;2022年发行包含七年前邮票的全张邮票折,更是让销毁印版和不再加印成了比相声中“吃了吐”还精彩的行为艺术。
以前经常向大家解释“邮票不可能再版”,如今肯定是没这个底气再和大家说了,毕竟脸是肉长的,怕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