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感受不到快乐的人,可能不是因为抑郁症带来的持续性心境低落;

也可能不是悲观主义者在认知层面的偏差,而是因为怀有一种隐蔽的心理状态:情感钝化

从防御机制到情绪退化

情感钝化,也称为情感麻木,表现为个体对情绪体验的敏感度降低,无法像以前那样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

像是在意识表层覆盖了一层透明薄膜,把人类天生的情绪感知能力阻隔;

对快乐的感知减弱,甚至也同步屏蔽了悲伤、愤怒、不舍等情绪,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显得漠不关心,仿佛局外人。

当你遭受着长期的愉悦感缺失时,也许正经历着情感感知能力的退化。



这种心理状态不是一种疾病,它是“情感隔离”过度运作导致的感知力萎缩,该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

个体在面对强烈情感或冲突时,将情感与相关的思想或记忆分离,以避免情感上的痛苦。

意味着个体面对无法有效处理负面情绪,大脑会选择关闭情绪通道,避免过载,或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导致个体不能对情绪做出迅速且清晰的感知。

情感隔离可以帮助人在面对难以接受的事件时,减轻主观上的不适感和苦痛,维护情绪的基本平衡。

可长期暴露在强烈的情感刺激中,个体不得不一直启动心理防御机制试图排出痛苦的情绪想法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原本是应对创伤事件的暂时性保护,但超负荷的隔离将这一套运行机制变成了个体所习惯的日常,固化成了永久的心理屏障,情感就随之钝化了。

情绪通道的渐渐封闭

通过将情绪与认知进行分离,确实可以让人暂时逃离痛苦,代价是这种分离也削弱了对生活中正常情感流动的感知。

像化疗一样,摧毁着癌细胞的同时,也把健康的细胞一并带走了,敌我不分。

因此个体看起来哪怕并未被明显的悲伤支配,也没有对生活感到彻底绝望,但他长期以来就是感受不到快乐,无法从心底萌发喜悦。

别人对他发出情绪信号时,他也逐渐丧失了共鸣和反馈的能力,以至于他会去分析别人到底现在是什么情绪,采用了“超理智”的沟通模式

在人际交往中过度依赖逻辑和理性,而忽视情感表达和共情能力。



只关注事物本身,而忽视他人和自己的感受,潜意识里认为情感是危险的不能碰的;

只有道理是安全的可接触的,选择关闭心扉,只在意逻辑和理智。

该种剑走偏锋的沟通方式最后往往导致沟通障碍和关系紧张。

而现代社会的特点也在加速情感钝化的进程:

效率至上的价值观使得人们越来越擅长用利弊分析来决定自己的后续行为,把目的的重要性拔高,盖过过程。

人际关系被量化为可计算的模式,鲜活的情感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参数,无法起到定性作用。

个体也在渐渐习惯即时、浅层的情感反馈,丢失内在体验。

重建与情绪的安全连接

如若想重拾快乐体验,必须意识到完整的情感体验既包含愉悦,也包含痛苦,是一条连续的光谱。



不可能通过情感控制只消除痛苦,独留下快乐,这种想法本质上是对生命力的否定。

情绪聚焦疗法”认为情绪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核心动力,并通过对情绪反应的分类来增强情绪适应性。

当个体建立起对基础情绪的安全接触,被压抑的情绪将自然重组,这种重组不需要认知介入,是情感系统本身的自我调节功能。

说明情感通道已经被理性思维堵塞时,可以循序渐进打破桎梏。

先尝试小而安全的情绪体验,慢慢在信任中扩大自己的情绪流动,不拔苗助长,也不掩耳盗铃。

在缓慢的开放中,恢复情感的接收能力,“快乐”的情绪也掺杂在其中。

一个功能性完整的人,正是能够保持情感体验的开放性和丰富性的个体。

这种情境下的开放性不是对痛苦的被动承受,而是主动拥抱生命体验,从回避转向安全。



情感钝化是现代人应对生存压力的策略,有起到帮助的时刻,但不应该演变为情感的荒漠;

克服情感钝化也不是追求不间断的快乐状态,是为了增强个体对情绪的觉知,恢复完整的情感体验。

真实性是对抗被异化和被工具化最好的手段。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