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的隐性伤害:受害者认同机制强化个体的羞耻感

校园霸凌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创伤源,它不仅会在当事人的心理生活中留下深刻的伤痕,还可能通过内化的机制,让受害者对自己产生深深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并非偶然产生,而是经历校园霸凌后,个体对自身的认同发生扭曲和固化的结果。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来看,校园霸凌不仅是对个体外在环境的侵袭,更是对内在心理结构的深度重塑。

一、校园霸凌与创伤的关联

校园霸凌是一种系统性的心理暴力,它以讽刺、排斥、攻击为表象,实质上是对个体自我价值的否定。研究表明,经历过校园霸凌的个体往往会将外部的攻击性语言和行为内化,形成对自我的否定认知。这种认知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密切相关。当个体无法有效地应对外部的贬低时,往往会选择将这些负面评价内化,试图通过自我批评来“解释”外部的攻击。



这种内化的过程令人深受其害,因为它让个体误以为自己的痛苦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校园霸凌中的受害者往往会在潜意识中认同这样的逻辑:既然他人如此看待我,那么我必定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这种扭曲的认知不仅成为他们的心理创伤的核心,也成为了羞耻感的滋生土壤。

二、心理动力学视角下的羞耻感:从外部创伤到内在认同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羞耻感是一种原始的情感反应,源于个体对自己不符合社会期待的深深焦虑。对于经历过校园霸凌的个体而言,这种羞耻感并非单纯的情绪反应,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试图通过自我否定来“控制”外部的贬低,然而这种机制最终却让他们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潭。

在校园霸凌过程中,外部的贬低逐渐被内化为自我批评。个体开始相信自己确实是“懦弱”、“无能”的,用这些标签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这种身份认同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固化的过程。起初,个体可能只是在特定情境下感到羞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羞耻感逐渐扩散到整个自我认知中,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固的负面自我形象。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认同机制会让个体陷入自我指责的怪圈。在心理动力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惩罚”。个体通过不断批评自己,试图弥补外部的贬低,但这种行为反而加深了羞耻感,使他们更加难以摆脱负面的自我认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