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我是脑叔,一个爱聊脑的家伙。
假期,本该是治愈身心的灵丹妙药,却总有人在旅行结束后变得疲惫、焦虑、甚至沮丧。这种感受,你经历过吗?
从阳光明媚的海滩、欢声笑语的家庭聚会,一下子跳回到闹钟催促、满屏未读邮件和孩子的早课清单中,不少人都会在这种“生活模式切换”中感到迷失。这种现象,其实有个学名——假期综合征(也叫假期后忧郁症、旅行后抑郁)。
什么是假期综合征?
“假期综合征”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专属情绪,它是真实存在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心理学家们发现,当我们从放松的假期状态突然过渡到日常的高压环境中,大脑和身体会经历一系列应激反应。这包括:
情绪低落、失落
易怒、烦躁
注意力不集中
疲惫无力
睡眠紊乱(如失眠或嗜睡)
一些人甚至还会出现感冒样的身体症状,比如头痛、肌肉酸痛、疲劳,仿佛身体在用“假生病”的方式告诉你:“我还没准备好回来工作!”
2015年,美国精神疾病联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4%的人在节后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忧郁感。这并不是矫情,而是人体对节奏变化做出的正常反应。
假期为何让人“上头”?
我们不妨从大脑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
在假期里,我们的身体通常处于一种“奖励模式”中——吃得好、玩得开心、体验新鲜事物,这些都在刺激着大脑分泌多巴胺,也就是所谓的“快乐激素”。与此同时,假期前的期待和旅行中的兴奋也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让我们保持高能量状态。
但假期一结束,这两种“快乐物质”骤然下降,而工作、生活的压力又重新袭来,大脑突然就“断电”了。于是,我们感到疲惫、情绪低落,甚至有点“空虚”。
荷兰心理学家Ad Vingerhoets将这种状态形象地称为“休闲病”,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尤其在你对假期期待很高时更容易出现。其症状包括焦虑、悲伤和失望,以及头痛、流感样症状和疲劳。
“回不去”的还有心态
有意思的是,不管你是热爱冒险的旅行者,还是宅家躺平的“沙发土豆”,在假期结束后都可能会感到一种心理落差。
对有些人来说,假期是对日常逃离的方式。他们在旅途中找到了自由、成长与新视野。当他们回到熟悉却平庸的现实中,内心的不甘和空虚便随之而来——这是“逆向文化冲击”,仿佛你变了,世界却没有。
而另一些人则是在家庭聚会中经历了人际冲突、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或经济压力的重负。哪怕是假期,也可能并不轻松。当这些压力随着假期结束一股脑压回现实生活中,自然容易情绪崩溃。
如何应对假期综合征?
幸运的是,假期综合征并非无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让自己更顺利地过渡回日常节奏中。
一、假期前的“预设缓冲”
很多人习惯“玩到最后一刻”,但这样很容易让人回家后陷入混乱。提前1-2天返程,给自己留出时间适应、整理行李、调整作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此外,尽量在回家前把家里打扫干净。没有人愿意在旅途疲惫后对着堆积如山的脏衣服和杯盘狼藉的厨房叹气。一位旅行博主就分享过:“我学会了在出发前打扫家里。回家后打开门看到整洁的屋子,会觉得特别安心。”
二、安排“期待感”延续假期情绪
旅行结束,不代表快乐也要停止。
可以提前安排好一些让你期待的小事,比如一顿和朋友的聚餐、一场电影、甚至一本好书。这些微小的仪式感,能帮助你平稳过渡,让大脑保持在“愉悦轨道”上。
三、感恩回顾,延长快乐效应
打开照片、回忆旅程、和家人朋友聊聊旅途趣事,其实是“自我心理暗示”的过程。
通过回顾正向情绪,我们可以延长大脑对“假期”的记忆回路,抵御回归现实的失落感。可以尝试做一张“旅途回忆清单”,写下旅途中最喜欢的三件事,哪怕只是路边的一杯咖啡或海边的夕阳。
四、将假期中的美好融入日常
你是否在旅行中重新爱上了骑行?沉迷于城市速写?又或是发现自己特别享受晨间阅读的清静?
这些都不该只属于假期。试着把它们纳入日常——每周一次短途骑行、每天早起10分钟读书、或者在周末画张速写。这是把“假期灵魂”带回家的最佳方式。
五、允许自己“慢慢来”
别强迫自己一回来就全速运转。第一天回公司就把所有邮件都清掉、晚上还去健身、回家再洗衣做饭?拜托,这是假期结束,不是“战斗号角”。
给自己设定温柔的过渡期,哪怕只是告诉自己“今天只需要处理两件最重要的事”,也会大有不同。
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