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商务部一纸《关于发放相关医用CT球管反倾销案调查问卷的通知》,将中美印三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博弈推向新高度。这份《关于发放相关医用CT球管反倾销案调查问卷的通知》明确,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机用X射线管及其管芯启动反倾销调查。
CT 球管作为 CT 设备的核心部件,素有 CT 设备 “心脏” 之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虽直径不到 20 厘米、重量仅数公斤,但需承受每秒数万次电子束轰击,工作环境极为极端,直接影响 CT 图像质量和设备使用寿命。CT 球管融合了真空电子、金属加工、热管理等尖端技术,工作时阴极灯丝高温发射电子,在数万伏高压下轰击阳极靶盘,产生大量热量,因此球管须保持高真空,阳极靶盘需每秒高速旋转数千至数万转以散热,并在高压下连续工作数千小时,承受高热和强电场等多重考验。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智银资本研究,全球 CT 存量市场的替代球管需求量约在 10 万 -14 万支,全球 CT 球管市场规模高达千亿。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医学影像检查量不断攀升,CT 设备保有量也持续增长,国内 CT 球管年新增需求 5000 根,存量替换需求超 10 万根,市场需求巨大。
目前,全球 CT 球管市场主要由西门子、GE、飞利浦等国际巨头以及当立(DUNLEE)、万睿视两大第三方球管厂家所主导,其中“GPS” 三巨头(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医疗)占 CT 球管院端大部分市场份额,约 72%。国外企业在 CT 球管的核心技术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液态金属轴承、高功率靶盘等关键技术,这使得国产 CT 球管在性能和质量上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同时,国外企业凭借其品牌优势和市场份额,对国内企业形成了挤压,使得国产 CT 球管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较低。
此次商务部的反倾销调查,将对 CT 球管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本土企业来说,这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在临床需求端,基层医疗市场与高端市场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具体来看,国内三甲医院对CT球管的性能要求极高,需要高热容量、高转速、高精度的球管,如联影医疗自研的8.0MHU金属陶瓷球管,其在金属陶瓷封装和高温真空轴承等方面实现了突破,能够满足三甲医院高强度、高精度的检查需求。
而县级医院的CT检查多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急症初步筛查,对球管性能要求相对较低,更注重球管的性价比和可靠性,3.5MHU的球管基本能满足其需求。
国产CT球管能够覆盖中低端市场的需求。部分国产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推出了适配中低端CT设备的球管产品,如万东医疗通过控股珠海瑞能,在中低端市场形成了规模化优势,其 3.5M 金属陶瓷球管基本满足县级医院的需求。高端市场,联影医疗除了目前2-5MHu球管已实现全部自主研发及量产,8MHu以上球管研发样管已完成,性能表现优异,正持续优化工艺提升良品率,推动量产落地。
同时,昆山医源、电科睿视等新兴企业也崭露头角,昆山医源成功掌握8MHU高热容量球管技术,产品已实现稳定量产及市场推广应用,并计划于2025年推出液态金属轴承球管,进一步拓展高端市场。智束科技也在2022年成功获批液态金属轴承球管,解决了液态金属真空密封难题,其技术可提升球管散热性能、CT运行效率及图像质量等。此外,还有微睿科技实现了CT球管旋转阳极靶盘的自主设计制造,并向多家国外球管公司供货,这些技术突破为国产CT球管进军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
政府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国产CT球管的发展,如带量采购政策要求三甲医院国产设备配置比例不低于25%,《“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2025年CT球管国产化率超45%。2024年我国CT球管院端市场规模同比增长7.75%,国产化率较去年同期增加3.78个百分点,接近15%。
目前国产CT球管凭借性价比优势已基本覆盖基层医院需求。此外,国产CT球管在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其价格比进口低30%-50%,维修成本降低60%。在中低端市场,国产CT球管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5年国产化率有望突破40%。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产CT球管行业的迅速崛起,近年来,CT球管领域成为了国产企业集中攻克的关键技术领域,自2020年以来,该领域内的融资活动持续活跃。
数据来源:医装数胜(不完全统计)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