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这事儿,大家应该都挺熟——每年体检、身体不适、查个肺啥的,医生常常张口就来一句:“安排个CT看看。”
然而,CT虽然查得清楚,很多人心里却总是打鼓:“这玩意儿是不是有辐射啊?我这年年拍,会不会哪天就拍出点别的东西来了?”
最近,一项新研究又把CT推上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不小的讨论:CT检查,真的安全吗?咱们到底该不该担心?
1
CT可能导致10万例新发癌症?
就在前不久,4 月 14 日,一项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JAMA 的子刊)上的研究,狠狠地把CT推上了热搜。这项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指出——全美的CT检查一年就可能“制造”出约 10.3 万例新的癌症患者。
如果这种趋势不变,未来CT相关癌症有可能占到 每年全部新增癌症病例的 5%。这话一出,不少人直接吓麻:“这不就是CT致癌的实锤吗?”
我们先别慌,一起理清楚这项研究到底说了啥。
研究人员用的是大数据+风险模型的组合拳,分析了2023年美国 CT 检查的使用情况和潜在的辐射致癌风险。先看数字:全美在2023年进行了 9300万次 CT 扫描,涉及 6151万人,其中儿童也没少——大约有 257万名儿童接受了近 307万次扫描。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这一年的 CT 检查可能在未来引发约 102,700 例癌症,其中 成人占 93,000 例,儿童也有 9,700 例。
按年龄分层,最容易“中招”的是 1 岁以下的婴儿,虽然他们做CT的比例不高,但小身体对辐射非常敏感。而在所有成人中,40-59 岁是“高风险区段”,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段体检积极,CT检查也频繁。
那都查出了啥癌?成人这边,CT相关癌症排第一的是肺癌,其次是结直肠癌和白血病;儿童中则是甲状腺癌、肺癌和乳腺癌更常见。而从CT“扫”的部位来看,成年人问题主要出在腹部和盆腔的扫描,儿童则多是头部CT惹的祸。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还做了个对比:如果将CT致癌的风险类比于其他常见风险因素,它大概能和“喝酒”(占5.4%癌症发生)或“超重”(占7.6%)齐肩。这意味着——CT不是无辜的,但它也没有魔鬼那么恐怖。
当然,这并不代表CT检查就是洪水猛兽,马上就该被拉入“禁用”名单。这项研究其实主要想提醒大家:CT该做就做,但不该乱做!合理控制检查频率、优化扫描剂量、避免过度使用,才是关键。
2
哪些情况下,真的需要做CT?
说了半天CT,那CT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CT 就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身体内部成像的医学检查手段。它不像普通X光那样只能拍一张“平面图”,而是可以“切片式”地拍出你身体的横截面,像是把你身体切成了一片片的“数据火腿”,然后在电脑里拼出一个立体图。
比起传统X光,CT的清晰度高得多,对软组织、骨骼、血管甚至肿瘤的观察都非常细致,就像换了个“显微镜级别”的视角。所以医生一旦怀疑哪里出问题了,CT就成了“看清楚”的首选工具。
很多人听到“CT”这个词,心里都会产生一些疑虑,尤其是关于辐射的担忧。毕竟,CT检查是通过X射线进行成像的,X射线本身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相比普通的X光,CT的辐射量明显高一些。比如,一次胸部X光的辐射量大约是0.1 毫希沃特,而一次胸部CT检查的辐射量大约是6-7 毫希沃特,约是X光的60倍左右。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可以做个简单的对比:我们每年都会暴露在自然辐射中,大约是2-3 毫希沃特的辐射量。因此,做一次胸部CT检查,差不多相当于你接触自然辐射量的2-3年。虽然单次CT的辐射量不算低,但其实真正让人担忧的,并不是单次检查,而是长期频繁地进行CT扫描时辐射的累积效应,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反复做CT的人群。
好在,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在CT的辐射控制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低剂量螺旋CT技术的应用,它能在保证检查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做CT检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虽然不建议“CT随便拍”,但有些时候,它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诊断利器。下面这几种情况,医生推荐你做CT,多半是真的有必要:
- 肺部检查:比如筛查肺癌,特别是高危人群(长期吸烟、有家族史等),医生常建议做“低剂量螺旋CT”。
- 头部问题:像是突发剧烈头痛、意识障碍、脑部外伤、怀疑脑出血或脑梗,CT是急诊中常用的“快速侦查工具”。
- 创伤检查:车祸后头破血流、胸腹疼痛、怀疑内脏破裂、出血等,做CT可以迅速了解内部损伤。
- 肿瘤评估:怀疑身体里长了什么不该长的东西?CT能帮助医生判断位置、大小、是否扩散等关键信息。
- 腹部疼痛:像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肾结石等都可以通过CT一探究竟。
3
CT是怎么被造出来的
虽然现在我们早已把CT当作医院里的标配,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来的?它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神器”,是什么神人能想出这个玩意儿。
时间回到1970年代,有一名充满好奇心和大脑发散思维的科学家,名叫戈弗雷·霍恩(Godfrey Hounsfield)。
有一天,霍恩的脑袋里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能不能不动手术刀,直接用科技‘透视’大脑,看看里面有什么问题?”他倒不是科幻迷,真的是个工程师,瞄准的目标是帮助医生找到病变位置,尤其是脑部病变。
霍恩想到了一个惊人的方法——把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想象一下,用X射线从不同角度“扫”一圈,然后用计算机拼凑成一个三维图像。咦?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全景X光”吗?
终于,霍恩的第一台CT扫描机在1974年正式亮相。为了证明这项技术的可行性,他把它带进了伦敦的一家医院,照了一位病人的大脑。嘿,你猜怎么样?这位病人直接变成了医学界的“第一位透明人”!不但大脑扫描出来了,连脑袋里面的细节都清晰可见。
当然,这项技术绝不仅仅是“看大脑”这么简单。随着CT技术的发展,医生们发现,它还能扫描全身,不仅能看到骨骼,还能看到你肚子里、肺部有没有问题。
而霍恩最终赢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CT技术也逐渐越来越发达。
不得不感叹,人类的脑子啊真是绝了,这创造力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CT的发明,是医学史上的一大飞跃,也的确救了无数人的命。但话说回来,虽说CT很有用,也不是照得越多越好——它不是朋友圈自拍,不能没事就来一张。
虽然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几次CT就患上癌症,但我们还是得认识到:每一项检查都有相应的风险,科技是好东西,关键是怎么用,别让本来为了治病的工具,最后成了吓唬自己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