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在北海跨年音乐节的集市上,一个特别的摊位吸引着往来游客驻足。造型呆萌的企鹅冰箱贴、可以自由拼合的房屋和花树……这些充满年轻气息的文创产品,竟全部采用国家级非遗北海贝雕工艺制作。而它们的创作者是一群来自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


贝雕冰箱贴。何美 摄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海贝雕已成为文化交流的“北海名片”

如何让更多人看到这一张“名片”?

有一群大学生正在“破圈”

走进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的产品贝雕综合实训室,门口的“梅兰竹菊”贝雕画作精雕细琢、栩栩如生。但传统题材只占实训室一角,更多空间留给了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融合了书法的贝壳魔方、以网络热梗“暴富”为灵感创作的卡通豹子摆件、俏皮的星星发夹、北海文化地标拼图、暗藏玄机的盲盒作品......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产品贝雕综合实训室学生正在创作。何美 摄

“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要活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实训室教师钟远诚道出创新初衷。这位90后教师曾师从贝雕老艺人,深知这门手艺的艰辛——从选料到雕刻,一个学徒至少要苦练一年才能独立完成作品。“而一件精品价值至少千元,普通人难买得起,年轻人也不感兴趣。”传统的贝雕多是以花鸟、人物、山水、静物等为主题的摆件,工艺复杂、造价高,市场也越来越窄。他意识到,如果贝雕不改变,就可能会“消失”。

2020年,学院成立该实训室的初衷,就是要走贝雕创新赛道。钟远诚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活化”非遗的实验,让贝雕年轻化、轻量化:保留贝雕的核心工艺,但创新载体、简化流程、融入生活。学生们在掌握磨型、雕刻等技法的基础上,将传统技艺和现代产品相结合。“我希望把他们培养成能运用非遗技艺做现代设计的产品设计师。”钟远诚认为走工业化道路,让贝雕下沉市场,普及到人们生活中,这门非遗才能“活”下去。

“在构思作品主题和风格时,要符合年轻人的思想,我们会从动漫、游戏、热门梗等汲取灵感,另外在载体上注重实用性,考虑作品的使用场景。”学生雷晶晶加入实训室已有1年。她说,他们的产品在北海跨年音乐节集市一亮相便吸引游客们的眼球,有游客一口气买了几款不同造型的冰箱贴,花几十元就能带走北海记忆、北海文化。


贝雕冰箱贴。何美 摄

大二学生李逸凡在产品贝雕综合实训室招新时首次了解到贝雕,因对非遗感兴趣而加入了团队。“没想到非遗也可以很实用、新潮。”走进工作室,李逸凡发现,原来传统技艺并非只能束之高阁,它们还可以变成生活中的玩具和日用品。“这让我们打破了对非遗的刻板印象,当非遗变得越好玩、好用,我对它的兴趣也就越浓厚。”实训室学生周冰表示,当没有课的时候,他们在实训室一泡就是一下午。


产品贝雕综合实训室学生正在创作。何美 摄

实训室以赛促训,每一两个月就迎来一次赛事,钟远诚和他的学生带着贝雕作品走出北海,走向全国各地的赛场。未来,他们团队计划推出更多元的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出去,并期待校企合作,将产品推向更广的市场。

在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北海贝雕博物馆馆长、北海贝雕代表性传承人林雄眼中,产品贝雕综合实训室的创作实践,是贝雕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他将贝雕消费群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中华文化复兴进程中,对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内核的题材怀有深厚情感的中年消费者,这类人钟爱的作品以龙凤呈祥、山水意境等传统符号为载体,成为当代人触摸文化根脉的具象表达。另一类则是钟情简约时尚设计的年轻群体,但无论市场如何分类,他始终坚信,技艺是根。在这位老匠人看来,只有当年轻人深耕技艺,守住根本,又能开拓市场空间,北海贝雕这项古老技艺才能真正生生不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