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原创文章,全网保护中,抄袭、搬运、转载必究。
新中国前30年农村是人民公社集体模式,改革开放后是分田单干模式。在前30年的农村也有搞得好的,改革开放后也有搞好的。我们通过大寨村、南街村、周家庄、西辛庄村,与农村改革“先锋”小岗村的对比,可以知道农村搞的好不好,不在于是什么样的模式,关键是有没有好的带头人。
昔阳县大寨村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石多土地贫瘠,干旱时水贵如油,雨大时暴雨成灾。建国初期人均土地4亩,粮食亩产只有100多斤。
河南省小岗村人均土地4.2亩,处于开封南部,豫东平原,黄河中下游,村东有一条小青河流过。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957年至1979年,小岗村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水灾。论自然条件,小岗村比大寨村优越很多。
大寨村1950年开始,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每年都不间断地开垦贫瘠的山地修建优质梯田。当时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向村支部委员提出要求:“要比群众早出工晚收工,要比群众多干活不能多分一两粮食”,使村民们的劳动干劲十足。到1963年时,大寨村亩产粮食达到700多斤,村民们吃饱穿暖户户有住房。1978年分田单干前,大寨村集体资产70多万元,村民工分日值一元多,有拖拉机等农机几十台辆,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生产。粮食亩产达到1300多斤,村民户户住上了新窑洞。
周家庄带头人:老革命雷金河
再来看“农业改革先锋村”的小岗村,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底,基本上没有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粮食亩产由建国初期的200多斤降到了40斤。村民们仍住着土墙茅草房,大部分时间村民都是外出讨饭过生活。而“18个红手印”的领头人闫洪昌,却组建了自己的小工程队在外面包揽工程挣钱。
山西省大寨村,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决了吃穿住,是伟人毛主席树立的社会主义农业红旗。河南省小岗村,是集体模式下没人好好种田,吃不饱饭外出讨饭,农村改革分田单干后树立的标杆。在1978年农村改革之前,都是农业集体经济模式,两者为什么有着天壤之别呢?
我们来看一看,下派到小岗村后闻名全国的沈皓书记,是怎么分析的吧。沈皓在2005年10月1日的日记上写道:“小岗几十年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在哪里?还不是根子在干部,没有一个真正好的带头人”。
沈皓日记,鲜明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是:没有真正好的带头人!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下边这句话:“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大寨村:有好的带头人陈永贵、郭凤莲。南街村:有好的带头人王宏斌。周家庄:有好的带头人雷金河。西辛庄村:有好的带头人李连成。小岗村:除了沈皓书记外,没有好的带头人。
大寨村、南街村、周家庄、西辛庄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集体经济模式,都有一个吃苦在前,肯个人吃亏,坚守伟人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带领村民们共同富裕的好的带头人。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把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不富裕的责任,全都推到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上。大寨村、南街村、周家庄、西辛庄村,都是坚持集体经济模式,都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决了吃饱穿暖住房问题,都实现了共同富裕。农村发展的好不好,不在实行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而最关键的是有没有吃苦在前,吃亏在前,享受在后的好的带头人。即:关键在于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