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5月3日电 题:记者手记:农村的“弄潮儿”
新华社记者王朋
记者近期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多个农村走访,看到了不少青年返乡发展,有的成了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的规模户,有的发展电商助农拓宽销路,有的当起了村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这些敢担当、重实干的青年群体,成了乡村振兴“大潮”之上的“弄潮儿”,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时代青年力量。
岷县是“中国当归之乡”,当地百姓几乎家家户户种中药材,但流转土地种植超过1000亩的却不多见。
1986年出生的侯虎平就是其中之一。十多年前,他辞掉了电力部门的工作返回岷县梅川镇梅川村。起初家人不解,当他从安徽亳州带回一台中药材切片机之后,家人才开始理解并支持他。
“那时候村里以卖原药为主,中药材加工尚未起步。”侯虎平说,中药材切片可以分多个等级销售,价格比原药高,附加值提升明显。他家是梅川镇最早发展庭院经济的家庭之一。
随着当地中药材产业不断提质升级,规模种植户逐渐增多,侯虎平也撺掇着父亲流转土地扩大规模。可在“中国当归之乡”,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宜种植中药材,有些流转地种苗死苗、药苗减产等情况时有发生。
“年轻人脑子活泛,他主动联系有关研究机构,通过土壤检测、配方施肥等技术,可以精准找到适宜的流转地。”父亲侯宝庆说,儿子的几番操作让他意识到依靠过去传统经验的种植模式,已经跟不上产业发展进程了,于是把家里的种植和经营交给了两个儿子。
在距离梅川村20公里外的十里镇,很多人都知道李爱军。这个返乡利用电商平台销售中药材的年轻人,仅用11年时间,将销售额扩大至1.8亿元。
“最关键的是中药材的品质好。”李爱军说,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创新产品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秘籍之一。
在李爱军销售的产品中,除了传统的中药材切片制品之外,一些针对“上班族”的护肝茶、针对睡眠障碍群体的百合茯苓茶等时尚茶饮产品在市场逐渐走俏。“这些是企业拥抱大数据研发的新产品,去年新产品销售额占全年比重20%。”李爱军说,即便现在是中药材销售淡季,每天也有至少两辆挂车的订单。
在岷县,还有很多像李爱军、侯虎平这样的青年。有的返乡当了村干部,自己流转土地向药农示范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模式;有的利用电商、直播等平台优势,帮助村民销售中药材、猫尾草等农副产品;有的挖掘当地自然、文化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一些有想法、有能力、有恒心的年轻人正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岷县农业农村局粗略统计,仅去年至今,岷县超过1400名青年返乡创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