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是五四运动106周年纪念。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把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一历史事件,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还刻有反映五四运动场面的大型浮雕。
百余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也标志着中国青年群体首次登上社会历史舞台。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106年前,这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源起于青岛!自此,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让五四精神薪火相传。
1919年5月4日,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爱国青年学生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冲出校门,发出了“救国家于危亡,拯人民于水火”的呐喊,率先点燃了反帝爱国的火焰,迅速燃遍全中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
也许历史已遗忘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姓名,但五四先驱们所倡导的“爱国、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却永远将为此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所继承和发扬,而这一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因青岛问题而起。
五月的青岛更加迷人,青岛的许多著名景点都让人流连忘返。在这座城市里,有两处必打卡的重要地标,一个是青岛建置初期就修建的百年象征——栈桥,另一个就是1997年建成的新世纪象征——五四广场。
外地人来青岛,必定会到五四广场。其主体部分“五月的风”雕塑,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喻示出一种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五四广场和“五月的风”就是因五四运动而得名,可您知道这背后的历史风云吗?
今天,我们通过历史资料及珍贵照片,再次走进那段历史……青岛与五四运动的历史渊源以及被德、日列强侵占二十余年终回祖国怀抱的青岛往事。
1897年,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把青岛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并把山东划分为其“势力范围”。这一行为使青岛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一个近代殖民城市由此发端。
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日本也一直对青岛垂涎已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日本联合英国向德国宣战,日德青岛之战给青岛城市和中国民众造成严重损失。
炮火下的青岛
青岛市区被破坏的房屋
被日军炮火击中的德国胶澳总督府
中山路湖北路口,布满弹孔的德国咖啡馆。
被炮弹击中的造船厂升起滚滚浓烟
由于双方兵力差别悬殊,战至11月7日,胶澳总督迈尔·瓦德克见大势已去,命余部炸毁防御设施及重要设备,在观象山上挂起白旗,向日军投降。从此日本取代了德国,开始了第一次对青岛长达8年的殖民统治。
日军攻陷青岛后,日本国内举国欢庆。
日本国内青岛陷落号外
1914年11月7日,日军攻占青岛后的入城仪式。
1918年,日本以支援军火为诱饵,提出了霸占青岛及山东各项权利的要求,北洋政府在关于山东问题的秘密换文中,竟无耻地表示“欣然同意”。
1919年,梁启超与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合影。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
巴黎和会上,日本策略性地刻意高调宣示种族平等,攻击“白澳政策”,利用澳大利亚对“白澳政策”的偏执式坚持及美英对澳大利亚的迁就,最终以放弃反种族主义为筹码,换取了列强对其攫取在华特殊利益的认可。
1919年4月29日至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三国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在中国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这也为成为最终引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中国民众反对“二十一条”要求的标语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压抑在人们心目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十三所高校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巴黎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919年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街头演讲的北大学生
街头演讲的北大学生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街头演讲的北大学生与警察进行辩论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这四条办法是:
(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
(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合约上签字;
(三)通电各省于1919年5月7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示威运动;
(四)5月4日上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13校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开会决议下午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最早到达天安门。
北京大学学生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
北京学生游行示威
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数理部的匡互生第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美国摄影家詹布鲁恩拍摄的五四运动示威者,他们手持“还我青岛”、“青岛是中国的”、“卖国奴曹汝霖”等标语走上街头。
游行标语上写着:杀千刀的曹汝霖,还我青岛来!
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天安门前金水桥南边高悬的一副对联引人注目: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5月5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实行总罢课,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烧掉赵家楼的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京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北平务本女子大学游行的学生
参加街头演讲的北京财政商业学校学生
1919年5月7日,上海各界人民二万多人举行国民大会并游行示威,要求废除中日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青岛,惩办卖国贼,释放北京被捕学生。
5月9日,清华大学举行国耻纪念大会,会后学生们在操场焚烧日货。
天津学生游行声援青岛
济南各界爱国民众在西门集合,为收回主权而抗争。
1919年5月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外面硝烟正起,处在风暴中心的青岛却异常平静。由于日本人在青岛封锁消息,提前采取了高压防范策略,青岛一直没有什么抗议出现,直到明德中学的学生首先组织起来。
上世纪30年代初的崇德中学校校门
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明德中学学生在校长王守清支持下,高举自制的横幅、旗帜上街游行,自胶州路至山东路(今中山路),一路上高呼口号,跪求爱国商人拒售日货,爱国群众拒购日货,在全市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也是“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岛唯一的一次游行示威。
这次游行之后,日本守备军司令部下令查封了明德中学,驱逐校长,解散学生,学校停办,王守淸校长被迫他去。学校迁于潍县,与文华中学合并。1920年秋,复回青岛。1925年改名为胶东中学。1929年7月,学校更名为青岛市私立崇德中学校。青岛解放后,改称青岛第十一中学。
北京新闻大学游行的学生
1919年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五四运动发生以后,作为点燃五四之火的大总统徐世昌也与教育总长傅增湘等人在总统府密议,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对学生运动不应操之过急,而要采取怀柔、软化政策。
巴黎和会后,济南爱国师生书写的传单《痛告同胞:良心快发现》。
1919年6月20日,山东请愿团联合北京学生及社会团体在新华门请愿,要求北京政府拒签《巴黎和约》。
1919年6月,山东学生130余人赴京呼吁抵制巴黎和会,北京学生联合会起而响应。6月28日下午,山东请愿团、北京中学、北京学生联合会、京师总商会、留日学生总代表、基督教徒总代表、陕西学生联合会总代表等共500余人,手持“取消高徐顺济密约”、“拒绝山东调印”、“速开和会”等字样的小旗,赴总统府请愿。图为请愿代表在新华门聚集的情景。
坐在铁道上抗议的学生
1919年6月,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
被逮捕的大学生
1919年6月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学校附近驻扎著大批军警,戒备森严。6月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在总统府前请愿的学生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曹、陆、章三个卖国贼终于被免职。
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在国内、国际上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北洋政府一方面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大亲日派的职务;另一方面也电告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自行决定”。而陆征祥、顾维钧等外交代表在全国人民正义呼声的震撼下,深感公理不可违,民心不可违,遂下定决心“不签字”。日本妄图“合法”侵占青岛的阴谋破产,五四运动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6月29日英国路透社刊发的“中代表不签字之通告”的报道。
鉴于国内爱国力量的巨大压力,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五四”运动成为革命青年运动的开端。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虽然没有达到直接收回青岛之目的,但因中国代表团未签署《凡尔赛和约》,为争回国权留下转机。
巴黎和会中方全权代表之一王正廷后来回忆说:“我一生有一桩得意事,就是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但青岛问题悬而未决。
图为中日联合委员会北京会议会场所在地外交部办公楼,上方三人自左至右分别为日方委员秋山雅之介、中方委员长王正廷、日方委员长小幡酉吉。
根据华盛顿会议关于处理山东问题的决议,北京政府任命王正廷为“鲁案”善后督办,与日方委员小幡酉吉等组成中日联合委员会,负责解决山东问题相关事宜。中日联合委员会于1922年6月29日至12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
临时督办公署办公场所,地址是日本占领时期的商科大学事务所。
1922年3月,王正廷代表中国政府和日本经过艰难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之后,双方签署了《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和《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中国付出巨款,赎回了青岛主权和胶济铁路,仅胶济铁路就花了四千万日元。根据有关约定,北京政府任命山东省省长熊炳琦兼任胶澳商埠督办,会同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办理接收青岛事宜。
1922年12月10日,负责交接工作的中日高官齐聚胶澳督办公署,就日中交接仪式举行最后一次会议。
1922年12月10日,归还青岛的仪式在胶澳督办公署门前举行。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山东省省长兼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与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由比光卫出面举行仪式,在仪式进行之前,中日双方代表在督办公署内,就交接事宜作了最后商定。
接收当天,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由比光卫走出司令部。
胶澳督办公署(前日本守备军司令部)中日值勤卫兵的岗位交接。
1922年12月10日正午,日本将行政权移交中国,青岛市内警察岗亭全部换成中国警察。
中国警察向高悬的中国五色旗行持枪注目礼
1922年12月10日,青岛胶澳督办公署举行两国国旗换挂仪式,青岛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1922年12月10日,青岛行政接收当日前往观礼庆祝的青岛市民。
接收青岛后,中国胶防军在胶澳督办公署前执行巡逻任务。
1922年12月10日中午12时整,当午炮鸣响之时,日本国旗降下,在军乐声中,中国北洋政府的国旗徐徐升上了胶澳督办公署大楼的上空。
至此,被德国、日本强占长达25年的青岛,经过中国人民的努力抗争,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青岛问题自萌发以来,成为全国无数仁人志士关注的重大问题。青岛主权回归是五四运动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919年的五四运动已过百年有余,为了纪录这个伟大的时刻,五月四日这天也就成了中国年青人的节日——青年节。
106年前,举世闻名的五四运动源起青岛。1997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建的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意在弘扬五四爱国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五四广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东海西路,北依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南临浮山湾,总占地面积10公顷。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造型是火红色,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民族力量。
本文编辑参考源自:任银睦编著《日本侵华图志》,班鹏志《接收青岛纪念写真》、1933年《青岛崇德中学校刊》、新华社、青岛档案馆、青岛新闻网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