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学校林立,青年众多。一批以强盛国家为使命、振兴民族为己任的红色学生社团先后涌现,在启迪大众智慧、传播先进思想与维护民族独立、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奠定理想之基——

近代上海的学生社团名目繁多、目标迥异。有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如教育学会、经济学会等;有偏重兴趣爱好的,如诗社、实验剧社等。既有校内的学生社团,也有跨系、跨校甚至是区域性的学生社团,开展了诸如座谈、演讲、文娱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也参与社会救难、义卖捐募等校外活动。

大体看,五四运动之前,上海学生社团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与核心的理想目标。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加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引进、吸收、传播和实践先进思想为使命的学生社团开始增多,不少学生社团逐步由松散的兴趣社团向有组织的思想团体方向发展。

为掩护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革命活动,陈独秀委托杨明斋于1920年9月创办上海外国语学社,作为培养赴俄留学学生的外语培训机构,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俄罗斯革命成功经验。学员中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等人。萧劲光后来回忆:“我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到俄国去,学习革命道理,回来搞革命,改变落后黑暗的旧中国。”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酝酿过程中成立的上海大学,旨在“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并鼓励学生投身于组织劳工工作”。中共党员邓中夏任上海大学校务长,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等中共早期领导人担任过任课教师。在这些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上海大学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各种研究会和学术团体,如中国孤星社、上大演说练习会、社会问题研究会等,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积极投入革命洪流。

中国孤星社的宗旨是“研究学术,讨论问题,彻底了解人生,根本改进社会”,还创办《孤星》旬刊。上大演说练习会采用演说、辩论、讨论等方式从事语言练习,并特别重视给予女性练习口才的平台,呼吁“女子应该与男子一同起来革命,共负改造社会的责任”。

1924年7月,上海大学通过上海学联发起组织历时八周的上海夏令讲学会,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与中国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革命问题,吸引众多青年前来聆听,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扩大中共在青年中的影响奠定了重要基础。

守护民族之魂——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家蒙难日深,民族危亡愈显。上海红色学生社团在中共的号召和领导下冲在宣传爱国主义、抵抗日寇侵略的前线。

大同大学素有红色传统,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且较早成立了中共地下支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大同大学和附中召集学生大会,成立抗日委员会。学生们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各种罪行,并积极响应中共提出的“节约救难”口号,用实际行动落实“中国人帮助中国人渡过难关”的指导方针,为抗日筹集弥足珍贵的经费。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成为抗日前线。尽管中国军民联合上演了惊天动地的“八百壮士”英勇事迹,也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软弱的国民党政府还是决定将军队撤出上海。一时间,上海成为一座“孤岛”。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上海党目前的中心工作,不是恢复已经主动取消的全国救国会,而是加强救亡协会与救亡团体的群众工作,扩大这些团体的群众基础与独立、民主的救亡运动。”1937年9月3日,中共中央进一步要求,留日同学救亡会、平津流亡同学会、暨南大学留沪同学会、光华中学学生战时服务团以及大夏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救亡组织组建上海市学生界救亡协会,作为团结所有进步学生的抗日救亡组织。

这一时期,大同大学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转移到后方,只好留守上海,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当时的主要学生社团有课余参观团、消费合作社以及银河剧社等,都有党员在其间发挥作用。如大同大学的知名校友、著名水利专家钱正英,于1939年考入水利工程系就读,入校后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课余参观团的负责人之一。1941年,钱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工学院分党支部书记。1942年10月,大同大学一名党的外围群众受组织之托去药店为新四军买药,由于经验不足,在开药单时被敌人盯上被捕。接着,又有几名同学被捕,大同大学校内的党组织和党员受到严重威胁。为保护党组织和地下党员,钱正英与其他同志一道奔赴淮北解放区,参加新四军。

总体上,抗战期间上海红色学生社团面临复杂的生存和斗争形势,肩负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正面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各种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和民众利益;与汪伪特务斗智斗勇,完成锄奸除寇使命;想方设法支援上海周边的新四军;广泛深入宣传抗战理念,努力团结人民群众,筑牢统一战线,输送革命人才,等等。可谓坚守“孤岛”、不辱使命。

彰显正义之本——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没有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反而倒行逆施、挟美自重,变本加厉对解放区发起进攻,并对国统区人民进行迫害与压制。先有“下关惨案”,后有李公朴、闻一多等民主战士遇害,再有北京大学学生沈崇受侮。一件件有失公允、公俗和良知的事件发生,让广大青年义愤填膺。在中共领导下,一批新的红色学生社团在上海陆续组建,其主要历史活动有三:

一是反对帝国主义。

1945年12月,上海发起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学生示威游行。当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抵达申城,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和上海法学院等32所大中学校学生共4000余人提交《全市大中学生给马歇尔特使的公开信》,提出撤退驻华美军等六项要求。

1948年5月,上海1万余名学生高呼“彻底消灭帝国主义、摧毁封建残余”,宣告成立“上海市学生反对美国扶植日本,挽救民族危机联合会”,并举办座谈会,控诉美帝罪行,号召抵制美货。

二是反对内战独裁。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是一场上海红色学生社团发起、联合各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统一斗争。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这次学生运动,并提出“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是和武装斗争同样重要的“第二条战线”。

这一时期,红色学生社团还在引导和锻炼革命后备力量上发挥关键作用。著名历史学家金冲及多次讲述自己的“1947年情结”。那一年,他刚进入复旦大学就读。不久,一些处境相似、感情融洽、社交活跃且政治态度接近、思想进步的一年级同学共同组建新生社。之后,多数成员都加入了共产党。

三是迎接上海解放。

如大同大学成立先锋社,作为党的外围组织,开展迎接解放的工作;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应变委员会”,积极开展护校活动,为迎接上海解放和全国胜利作好准备与保障。

总之,近代上海,学生社团众多,良莠不齐,性质不一,命运各异。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获得广阔的用武之地。爱国主义是红色学生社团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是广大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作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周江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同彤)

原标题:《抗战时期,这些学生社团坚守“孤岛”、不辱使命》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解放日报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周江林 王同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