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黄琼病逝,“时年七十九。”朝廷“赠车骑将军,谥曰忠侯。”下葬前,六七千“四方远近名士”络绎不绝吊唁。名满天下的隐士徐稚(即王勃《滕王阁序》中“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徐孺子)风尘仆仆进京“往吊之,进酹,哀哭而去。”
黄琼何德何能,能使天下名士群贤毕至送最后一程?汉桓帝与汉灵帝又对他如何评价?
(一)辅政济民
“香九龄,能温席”,黄琼之父即亲,“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的主角“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黄香官至尚书令,深受汉和帝信赖。汉和帝爱屋及乌,任命黄琼担任太子舍人。
黄琼心高气傲,不愿背靠父亲这棵大树乘凉,“辞病不就。”其后,面对官府五大部门相继辟召,他“连年不应”,享誉朝野。在公卿联名举荐下,朝廷派公车征召黄琼与其他隐士。黄琼行至半途“称疾不进”,被有司弹劾不敬之罪。朝廷诏令“以礼慰遣”,黄琼“遂不得已”,随公车进京。
途中,黄琼收到粉丝李固书信,在他情真意切劝谏下,毅然决定折节入仕,“辅政济民。”
黄琼少年时曾随父亲在尚书省见习政务,对相关事物及历史旧闻了如指掌,因此升任尚书仆射后,处理政务得心应手,迅速跃升为一颗耀眼的政坛新星。
黄琼多次巧妙利用灾异频发现象,以“天人感应”之理上疏,建议汉顺帝“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赦免部分囚犯,废黜尸位素餐的官场老油条,同时力荐年逾花甲的隐士参政议政。汉顺帝从谏如流,亲切召见黄琼,将其奏疏交有司执行。
他针对汉顺帝取消皇帝亲耕农田礼仪,上疏旁征博引奏请“国之大典不宜久废”,恳请汉顺帝恢复“亲耕之礼。”
尚书令左雄提议改革察举制,建议被举荐孝廉者年龄必须年愈四十岁,且接受 儒生考察经学、文吏考察章奏的分科考试。汉顺帝采纳并诏令各郡国推行,史称“阳嘉新制”,成为科举制萌芽。黄琼认为左雄举孝廉“专用儒学文吏”,对于选拔人才尚有遗漏,“乃奏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以选拔出各类备用人才,得到汉顺帝首肯并施行。
左雄获罪免官后,尚书张盛落井下石,奏请废除左雄制定的“被举荐官吏先在公府参加初试、再往端门(南方正门)参加复试”制度。汉顺帝犹豫不决,黄琼毅然上疏反对:“复试目的,就是为澄洗清浊,核查虚伪与失实,‘不宜改革!’”汉顺帝“乃止”, 保留复试程序。
(二)抗衡梁冀
汉桓帝即位后,对将其推上皇帝宝座的大将军梁冀感恩戴德,欲大张旗鼓对梁冀投桃报李,为此召集朝中二千石以上大臣进行专题讨论。以胡广为首的重臣们“咸称(梁)冀之勋”,建议汉桓帝对梁冀的礼仪及封赏,“宜比周公,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黄琼曾凭深厚才学被选入宫,为汉桓帝讲学。他时任主管监察的司空,深恨梁冀毒弑汉质帝后“挟定策之功(拥立汉桓帝),杀戮忠贤如割草菅”,因此在一片赞同声中力排众议:“梁冀已凭借亲迎陛下登基大功‘增邑三千’,连儿子‘亦加封赏!’”他引经据典建议对梁冀的尊崇只能与开国功臣邓禹相同,赏赐与西汉大将军霍光相近,如此才能“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梁冀却因此对他恨之入骨。
黄琼转任执掌军权的太尉后,梁冀多次放低身段向他推荐各类人才到军中任职。黄琼痛恨“梁冀奸暴,浊乱王室”,更厌恶这些趋炎附势之人,从未任用其中一人。即便是德才出众的贤人,只要是由梁冀举荐者,黄琼一概不予任用。
(三)称疾不起
皇宫梁太后临朝称制,朝廷梁冀执掌权柄,身边梁女莹监视掣肘,汉桓帝被梁氏三兄妹困如笼中金丝鸟。他忍无可忍,在梁太后驾崩亲政后,与五名宦官歃血为盟发动政变,将梁冀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五名宦官因劳苦功高而同日受封县侯,世称“五侯”
梁冀集团覆灭后,太尉胡广等重臣因阿谀依附梁冀而遭罢免,黄琼再次出任太尉。汉桓帝感念他的“师傅之恩”且“不阿梁氏,乃封为邟乡侯,邑千户。”黄琼以体弱多病为由辞让六七次,“言旨恳恻,(帝)乃许之。”
梁冀诛伏,黄琼跃居三公首位,位高权重。他不负众望,弹劾检举“州郡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余人。”反腐力度如此之大,使天下受尽贪官污吏盘剥之人翘首盼望,衷心期望他为国为民整顿朝纲。
黄琼自然希望一扫阴霾,协助汉桓帝将天下治理得海晏河清。可惜,深受汉桓帝信任的“五侯擅权,倾动内外。”五侯成为汉桓帝诛杀梁冀的盟友受封后,气焰十分嚣张,“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黄琼自忖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现状,“乃称疾不起。”
(四)临终劝谏
随着病情日益加重,黄琼深知时日无多。为不留遗憾,他抱病上疏,情真意切点明汉桓帝必须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切勿被佞臣堵塞“耳目之明”,成为“聋瞽之主。”
首先,他极力为惨遭梁冀杀害的“忠以直言,德以辅政”的李固与杜乔申雪冤枉,直言他们的冤死令“贤愚切痛,海内伤惧。”
其次,他请求汉桓帝为李云与杜众平反昭雪。白马县令李云生性刚直,目睹五名宦官“以诛冀功并封列侯,专权选举”乱象,“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义愤填膺以公开信方式上书朝廷,“指言宦官罪秽宜诛。”汉桓帝“得奏震怒,下有司逮(李)云”,交专案组查办。朝臣杜众敬佩李云“以忠谏获罪,上书愿与(李)云同日死。”汉桓帝被刺激得失去理智,将为杜众求情的重臣陈蕃等人“免归田里。”待汉桓帝冷静下来准备释放二人时,李云与杜众已“皆死狱中。”黄琼提醒汉桓帝,李杜之死,已造成“朝野之人,以忠为讳”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尽快为他们恢复名誉。
最后,他弹劾尚书周永卖身投靠梁冀,得以从沛县县令直升庙堂成为重臣。周永见风使舵,眼见梁冀即将覆灭,立刻摇身一变加入反梁集团,最终得以封侯,致使“四方闻之,莫不愤叹。”
奏疏结尾,黄琼明确表示自己“世荷国恩,身轻位重”,只有在此“垂绝之日”畅快淋漓陈述这些“不讳之言”以表达对汉室的忠诚,且“无恨三泉。”
写完这份推心置腹的奏疏,黄琼顿时觉得卸下所有重负,坦然面对死神降临。可惜,奏疏送呈朝廷不久,黄琼尚未等到汉桓帝回复,便病重身亡。
汉桓帝高度评价他:“太尉黄琼,清俭不挠,数有忠謇......连在三司,不阿权贵,疾风知劲草,朕甚嘉!”
十余年后,汉灵帝“思感旧德,乃图画(胡)广及太尉黄琼于省内”,诏令议郎蔡邕为二人作颂。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将汉室倾颓原因归结为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且借刘备之口鄙视二帝所作所为。可是,桓灵二帝能对黄琼发自肺腑地崇敬尊仰,足证黄琼的确青史流芳,堪称“清贞守正......廉平公正,数纳谠言,为朝廷所重”的名臣。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