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观察】民办博物馆在坚守与创新中探寻生存发展的路子
作者/孙树恒
一
当春日的阳光洒在呼和浩特市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灰墙红瓦的砖墙上,这座承载着万里茶道历史记忆的建筑再次焕发生机。五一假期期间,馆内游人如织,文创产品区的大盛魁财神酒、大盛魁茶等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博商艺术团的歌舞表演精彩绝伦,博商拍摄中心里游客身着民族服饰拍照留念,处处洋溢着热闹非凡的景象。馆长赵正伟看着这一切,眼中满是欣慰与期待:“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大盛魁文化博物馆活起来,实现自我造血,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这不仅是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的目标,也是众多民办博物馆在生存与发展道路上的共同追求。
二
在呼和浩特的博物馆体系中,民办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特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多由社会有识之士出于对文化的热爱、责任和使命而创办。这些创办者们自筹资金,四处奔波征集藏品,精心收集每一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品。然而,“博物馆是一个烧钱的地方”,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深刻地反映了民办博物馆运营过程中面临的艰难处境。首先,资金短缺是制约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最大瓶颈。民办博物馆没有门票收入,但是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藏品征集、展览策划、设施维护、人员工资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相比,民办博物馆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创办者的个人资金、社会捐赠等,难以满足博物馆日常运营和发展的需求。由于资金有限,许多民办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举步维艰。部分民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多为志愿者,甚至在一些民办博物馆里,游客很难看到工作人员的身影。到了寒冷的冬天,有的民办博物馆因资金困难不得不停止供暖,只能等到开春天气转暖后再重新开门迎客。
其次,人才匮乏也是民办博物馆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资金有限,民办博物馆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的文博人才,导致在展览策划、文物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民办博物馆在宣传推广方面也面临困难,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大量游客和观众,进一步影响了其经济收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即便面临如此困境,这些民办博物馆的创办者和支持者们依然坚守着对文化的热爱,令人肃然起敬。
三
民办博物馆在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丰富公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大盛魁文化博物馆为例,这座成立仅一年的民办博物馆,承载着远超其本身的历史意义。大盛魁曾是清代“草原第一商号”,创造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商业奇迹,其商业版图的宏大、经营模式的创新,无不令人惊叹。大盛魁文化博物馆通过收藏和展示与大盛魁相关的文物、资料,如庄重的圣旨、泛黄的账本、锈迹斑斑的驼铃、精美的商贸契约等,生动地再现了大盛魁的辉煌历史,对于研究呼和浩特(大盛魁时代的归化城)的历史、旅蒙商的发展以及万里茶道的变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们能够在参观中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面对生存和发展,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通过一系列举措,在实现自我造血和发挥文化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研学主题与内容设计上,大盛魁研学活动围绕多个核心主题展开。“大掌柜”主题,通过讲述王相卿、张杰、史大学等创始人的创业故事,以及历任大掌柜的经营策略,让参与者深入了解大盛魁从康熙年间以军中“丹门庆”小商伙形式起步,发展为总资产价值达1亿两白银以上商业巨头的历程,感受其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与独特经营智慧。“万里茶道”主题聚焦大盛魁在万里茶道贸易中的角色,参与者可了解其如何将茶叶、绸缎、铁器等中国商品运往蒙古、俄国等地,又如何将当地的皮毛、牲畜等带回国内,串联起欧亚大陆的贸易网络,理解商贸往来对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民族大融合”主题借助大盛魁促进蒙汉等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参与者通过参观了解大盛魁在蒙古地区的贸易活动,包括与蒙古王公贵族、牧民的商业往来,以及其经营的商品如何满足不同民族需求,感受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如在“大掌柜”主题课堂上,剖析大盛魁的商业模式、号规等;“民族大融合”课堂上,探讨大盛魁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与历史意义,提升参与者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情景模拟也是特色形式,像“精明小掌柜”活动,孩子们组建小商队,模拟大盛魁经营模式,学习做生意,锻炼财商思维,在实践中体会商业运营的乐趣与挑战。如县府街小学、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2023级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等,他们通过研学拓宽知识面,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结合,提升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高校师生也参与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组织留学生、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百名师生开展研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深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北疆文化的理解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组织、文化爱好者自发参与,满足自身对历史文化的探索需求。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大盛魁文化博物馆深入挖掘大盛魁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大盛魁茶有很多种,精选优质茶,层次丰富,让人在品味茶香的同时感受到万里茶道的历史厚重。大盛魁财神酒则精选当地优质粮食为原料,经过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时光的窖藏,酒香醇厚,让人联想到昔日大盛魁商队在塞外风雪中以酒驱寒、以酒壮行的豪迈。此外,博物馆还开发了大盛魁奶制品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游客了解和传播大盛魁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文创产品的销售也会为博物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在文化活动策划方面,大盛魁文化博物馆成立了博商艺术团,通过精彩的歌舞表演,生动地展现蒙晋两地的风土人情。在“歌游内蒙古,舞炫蒙晋情”的演出中,演员们身着华丽服饰,用精湛的表演将游客带入那个驼铃阵阵、商路绵延的辉煌年代。此外,博物馆还设立了博商拍摄中心,为游客提供汉服、蒙古族长袍、江南艳丽旗袍等数十种特色服饰。游客可以身着传统服饰,在古朴的博物馆背景下拍照留念,定格充满文化韵味的瞬间,仿佛穿越回了万里茶道最繁荣的年代。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提高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还通过文创收入、拍摄服务等方式增加了博物馆的经济收益。
当然在文化传承与商业运营的平衡木上,大盛魁文化博物馆与所有民办博物馆一样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却坚定。它们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守护者,更是文化创新的探索者。
四
随着《呼和浩特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5 - 2035)》的正式发布,呼和浩特将全面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致力于打造一座集文化传承、历史展示、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之城。这一规划的实施,为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与大专院校开展研学合作,是民办博物馆实现生存与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民办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展品,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场景。通过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展研学活动,博物馆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需求,设计针对性的研学方案。例如,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深入研究博物馆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进行发掘模拟、历史文献探讨和驼道情景剧等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博物馆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能吸引大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增加门票收入和其他相关收益。同时,与大专院校的合作也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开发文创产品是民办博物馆增加收入、传播文化的有效手段。除了像大盛魁文化博物馆开发的茶、酒、奶制品等文创产品外,还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创意设计。例如,根据博物馆的特色展品,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具、饰品、家居用品等。将古老的文物图案、历史故事融入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使文创产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文化内涵。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数字化文创产品,如虚拟文物展览、文物互动游戏等,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扩大文创产品的销售范围,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文创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也是对博物馆文化的一种传播,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三是民办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拓展相关联的项目,实现多元化发展。除了像大盛魁文化博物馆开展的艺术演出、拍摄服务等项目外,还可以举办文化讲座、主题展览、教育培训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举办讲座,分享历史文化知识和研究成果,吸引文化爱好者前来聆听;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丰富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培训课程,如儿童传统文化体验课、成人艺术培训课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这些相关联项目的拓展,不仅能够增加博物馆的收入来源,还能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服务功能。
四是与企业合作是民办博物馆解决资金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博物馆可以与企业建立多种合作模式,如赞助合作、品牌合作、联合开发等。企业可以通过赞助博物馆的展览、活动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博物馆则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支持,改善运营条件、提升展览质量。此外,博物馆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品牌合作,将博物馆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企业产品中,实现互利共赢。例如,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以博物馆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与食品企业合作,推出具有博物馆特色的食品等。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民办博物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动力。
五是政府在民办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民办博物馆资金扶持、场地支持和收藏品投入专项资金等。例如,设立民办博物馆发展专项资金,对运营良好、具有特色的民办博物馆给予资金补贴,用于藏品征集、展览策划、设施维护等方面;对民办博物馆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降低其运营成本;在场地租赁、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帮助民办博物馆改善硬件设施。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民办博物馆的管理和指导,规范其运营行为,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民办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文化功能,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