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文 /林鸿东

近日拜读福州古建保护专家小飞刀先生《重生即毁灭》一文,深有共鸣。作为福建古建保护领域的旗帜性人物,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痛切之情,实则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沉热爱与专业焦虑。这种"保护性破坏"的困境,不仅存在于一隅一地,更是当前全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众所周知,原真性与完整性是通行国际的文化遗产保护两大理念,也是古建保护与修复的两大原则。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犹如行走平衡木:任其自然衰败终将湮灭,但不当干预的"保护性修复"则会造成即时性破坏。要实现真正科学的保护性修复,必须构建"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足额的资金保障、专业的修复团队、权威的专家指导,三者缺一不可。而修复完成后的活化利用与长效监管,更是决定古建存续质量的关键环节。

建议构建分级修复实施体系:参照文物分级保护制度,由省、市、县分别指定或设立古建营造公司。以福州为例,市级文保单位可由"福州古建营造有限公司"具体实施修复工程。同时,建立省-市-县三级古建保护协会,形成"政府监管+行业把关+运营者自律"的三重质量管控机制,确保修复工程符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标准。

修复资金短缺的文物保护单位,可采取"分步实施"策略:止损式修复优先实施抢险加固等临时性保护措施,全面性修复则建立"保护与使用一体化"制度,通过产权置换、使用权租赁或以管代租等方式引入优质文创机构,在确保文物安全前提下实现活化利用。只有开拓出活化利用渠道,才能防止修而复毁,毁而再修的恶性循环。

总之,如果没有及时岀炉适用的古建保护与运营细则,形成确实有效的古建保护与运营机制,福建省现存的丰富多元的古建遗存,很可能有大部分会在十年内面目全非!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