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文创胶带里,可能藏着百年前名人的呐喊“金句”;一款看似简单的印花文件夹背后,是文物穿越时空的回响……文创,似乎正在重新定义人们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方式

在数字化浪潮与消费升级的驱动下,杨浦正以文化为纽带,将历史沉淀与现代创意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消费新场景。从国内首家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到大学路的“网红”书店,当下,越来越多的文博场馆、实体书店等文化载体,尝试以“知识场景”与“情绪消费”为支点,撬动城市文化活力,为市民带去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沉浸式体验。

让文物“活”成文创

坐落于杨浦区周家嘴路3678号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自2023年开馆以来,便成为沪上文化新地标。这座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博物馆,不仅以“百年文存”展区复原了中华书局图书馆旧藏书的震撼场景,更通过文创商店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消费体验


成排的彩色文件夹,上面印着第一期《布尔塞维克》《前锋》《点石斋画报》等旧刊封面;1987年的上海市公共交通月票,被设计改造成玫粉色的硬壳卡套,穿越时空发挥作用;印着新时代、义勇军等字样的雨伞,倒挂空中颇具艺术效果……

步入博物馆一楼,右手边就是一家文创商店。店内围绕着出版相关的时代记忆,将馆藏文物元素融入日常用品。其中,精选近现代主要出版机构标志为创作素材的钥匙扣、复古徽章,以馆藏展品为开发元素设计的书签、帆布包,印上了近现代新闻出版人名言警句的“名言胶带”,都是畅销商品,传递展品的当代生命力。

“这些文创产品,大多数是我们与上海市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师生们一起构思、创作而来的。”馆员介绍。原来,博物馆与毗邻高校展开深度合作,推出“产学研共创计划”。学生们以馆藏文物为灵感,贴合年轻人的文创商品需求,开发出一系列产品,既保留传统工艺美学,又贴合时尚审美。


杨浦正在掀起“文博热”。博物馆不仅售卖文创,更通过活动强化互动。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市民们在体验线装书制作、文字拓印等活动中,将知识消费转化为深度参与。这种“可带走的记忆”模式,既激活了文物价值,也为区域文化产业培育了创新人才。

大胆跨界的“文化综合体”

书店的文创生态同样繁荣。在大学路这条充满青春气息的“网红”街区,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以其“隐于市”的格调,成为都市人的精神“补给站”

这家1300平方米的书店,正在通过“图书+文创+茶饮+展览”的复合业态,将文化消费转化为情绪疗愈的载体。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书店内,上海映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携手国内首款印刷文化IP“IN仔&KK”,推出限时快闪“先‘疯’之家”。一层休息区被改造为一半办公室、一半教室的格局,模拟真实场景,大LOGO写着“上班/上学哪有不疯的”俏皮标语。教室墙上挂着“流动红旗”,多巴胺色调的“工位”上放着鲜活的“绿植”“薯片”“电脑”,虽“疯”却又活力无限。


顺着阶梯走到地下一层,这里还另有乾坤。左手边是一片融合空间,不仅陈列书籍、提供茶饮,还售卖各式文具。右手边则是一片完整的文创区,一头扎进其中,能看到国内外众多IP的衍生品,有二次元文创,也有盲盒等潮玩,很受年轻人追捧。

最近,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还与中华老字号“華豐”展开合作。華豐创立于1915年,是国内最早生产活字、中外文铜模而享誉海内外的专业制造商,曾经的字体设计、铜模制造、活字浇铸能力位居全国之首。本次合作,打造了一片華豐主题空间,展陈铸字机、铅活字架、活字印刷等实物展品,还原百年前生产场景。此外,现场还展售兼具使用与收藏价值的文创产品。


一枚小小的书签、一方淡淡的香薰,这些文创不止是实用而已,还能为年轻人提供情绪价值,帮助他们释放生活压力。在这里,人们模糊了消费与表达的边界,使实体书店成为都市人情感的“中转站”。

“我们大隐书局实行一店一策,即每家分店都会根据实际客群特点,开展个性化运营。”大隐书局运营部副主任余亚琴表示,“而创智天地店就是根据大学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结合年轻人需求量身打造的。不论是书籍,还是各类文创,我们希望切中高校学生、园区白领的需求点,不仅卖书,更为他们带去一种生活方式。”

写下杨浦“文化方程式”

在杨浦,博物馆与书店不再是静态的文化容器,而是动态的创新工场。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以产学研联动激活历史资源,大隐书局以跨界合作重塑消费场景,二者共同构建了一条从知识到创意、从创意到情感的价值链。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区文化软实力,更以“可感知的创新”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杨浦样本。

未来,随着杨浦滨江数字传媒产业带的深化,以及大学路“限时步行街”等项目的持续升级,这片土地将继续以文化为引擎,书写城市更新的新篇章


文字丨汤顺佳

图片丨汤顺佳

视频丨袁晟珺

编辑丨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