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林徽因,大家往往聚焦于她的传闻、
建筑设计成就以及文学才华,很少有人思考,
在孩子眼中她是什么样的形象,
其实她也是一位平凡而深情的母亲,把无限的爱倾注给子女。
梁再冰作为林徽因的女儿,
其女编辑出版的《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
生动地还原了林徽因作为母亲的形象,
让读者看到她在孩子心中既是美丽的妈妈,也是温暖的依靠。
01
梁再冰出生于1929年的北平,
那时林徽因刚刚25岁,初为人母。
当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响起时,林徽因的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
梁思成则在一旁忙前忙后,两人围绕着小再冰转个不停,
仿佛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
尽管林徽因身体一向羸弱,肺病让她连呼吸都困难,
但她依然坚持亲自哺乳、换尿布,夜晚守着孩子入睡。
梁思成常常帮忙抱孩子,夫妻俩轮流值夜,生怕小再冰有丝毫不适。
北平的冬天寒风刺骨,林徽因担心孩子受冻,
特意在屋内多添了一个火炉,夜里还得不时起来加炭。
孩子满月那天,家里来了不少亲戚,
林徽因虽累得脸色苍白,仍然亲自下厨准备了几道菜,
梁思成则抱着再冰四处炫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林徽因偶尔会在笔记本上写下几句诗,
记录下成为母亲后的点滴感受。
她感慨道,孩子是她这一生最美好的创作,比任何诗句都珍贵。
02
随着再冰渐渐长大,学会了爬行和走路,林徽因开始带着她到院子里玩耍。
北平胡同里的春天,母女俩常在阳光下追逐飘落的花瓣。
林徽因会蹲下来,指着院子里的海棠花,
教再冰辨认颜色、嗅闻花香。
她的肺病时好时坏,发病时只能卧床休息,
但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带着再冰出门。
1930年,东北的冬天过于寒冷,林徽因的病情加重,
她带着再冰和母亲回到北平香山休养。
香山空气清新,林徽因每天推着再冰的小车在山间漫步,
阳光洒在母女俩身上,生活宁静而美好。
梁思成一有空就从城里赶来探望她们,带来糖果和书籍,
陪再冰玩一会儿,再与林徽因交流建筑新想法。
林徽因常说,养育孩子如同建造房屋,需要用心一砖一瓦地搭建,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到了1930年代初,梁再冰快四岁时,弟弟梁从诫出生了。
林徽因家中从此更加热闹,两个孩子围着她转,她也乐此不疲。
03
北平北总布胡同的家中,院子虽然不大,
但林徽因总能想出各种办法陪伴孩子玩耍。
她为再冰和从诫讲故事,有时是神话传说,
有时是自己童年的趣事,孩子们听得眼睛闪闪发亮。
夏天,她带两个孩子去北戴河戏水,教他们游泳,
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小小的脚印。
林徽因自己也会下水,虽然游得不快,却笑得格外开心。
梁思成常常在一旁帮忙搭帐篷,
偶尔还会被孩子们拉着一起踏浪。
林徽因还喜欢带孩子们去香山游玩,
1936年,她组织了几个朋友家庭,
带着六个孩子一起骑毛驴登山。
她穿着方便的裤子,牵着从诫的手,
七岁的再冰自己骑在一头小驴上,晃晃悠悠地跟随。
山路上,孩子们欢声笑语不断,
林徽因也跟着笑,仿佛忘却了一切烦恼。
林徽因不仅陪伴孩子玩耍,也非常重视他们的学习。
她常常在晚上点着油灯,给再冰和从诫读些简单的书籍,
教他们识字、背诵诗歌。
她的声音轻柔,孩子们听着听着就安静下来。
林徽因还尝试教再冰写字,手把手地握着她的小手,
一笔一划地在纸上书写。她说,字写得好,心也能静下来。
梁思成有时会凑过来,拿张纸画些建筑草图,
逗孩子们猜这是什么建筑。
北平的日子虽然平静,但外面的世界却越来越动荡不安。
04
1930年代中期,日本侵略步步紧逼,
北平的气氛也日益紧张。
林徽因和梁思成忙于建筑考察和教学工作,
却从未忽视家中的事务。
她总是抽时间陪伴孩子,哪怕只是共进一顿饭、聊几句闲话,
也让再冰和从诫感到安心。
抗战爆发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37年,林徽因一家离开北平,辗转来到昆明。
昆明的生活条件艰苦,房屋简陋,饮食简单,
但林徽因依然努力让孩子们过得舒适。
她和梁思成在龙头村租了一块地,亲自设计建造了一间小屋。
林徽因亲手绘制图纸,计算尺寸,
甚至连院子里的小路如何铺设都反复考虑。
房子建成后,她在院子里种了些花草,
带着再冰和从诫一起浇水、除草。
屋里没有什么家具,但林徽因用几块布料和木板搭起了一个书架,
摆放上从北平带来的书籍。
她经常告诉孩子们,日子再苦,也要有个家,
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昆明街头时常响起空袭警报,
林徽因每次都迅速拉着再冰和从诫躲到安全的地方,
紧紧守护着他们,直到警报解除。
05
1940年,一家人又搬迁到四川李庄,那里的生活条件更加恶劣。
林徽因的肺病愈发严重,常常卧床不起,
但她依然坚持关注孩子们的学习。
梁再冰已经十多岁,开始帮助做家务,梁从诫也变得更加懂事。
林徽因躺在床上,床边放着一个小桌子,
她会让再冰把课本拿来,陪她一起阅读。
有时她咳嗽得厉害,说话都断断续续,
但还是耐心地询问再冰的学习情况,鼓励她多读书。
梁思成忙于工作,回来后常常帮林徽因擦拭汗水,
替她与孩子们说几句话。
林徽因偶尔也会与孩子们聊聊北平的往事,
讲述颐和园的湖水、香山的红叶,
孩子们听着,眼里充满了向往。
她还试着教再冰背诵几首诗词,说诗词能让艰难的日子变得轻松些。
李庄的冬天寒冷刺骨,屋内没有暖气,林徽因的病情更加恶化。
1942年,她几乎整天躺在床上,身体瘦得只剩下骨头。
但她依然希望孩子们常来床边坐坐,聊聊学校的事情、朋友的事情。
梁思成有时会带几个朋友的孩子来看望她,
林徽因笑着与他们交谈,逗他们开心。
她的床头总放着几本书,偶尔还能写几行字,
记录下对孩子们的期望。
梁再冰逐渐长大了,开始意识到母亲病情的严重性,
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每一天。
她经常帮助母亲整理房间,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让屋内充满更多阳光。
林徽因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眼神中满是欣慰。
抗战胜利后,1947年,林徽因一家终于回到了北平。
她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
但她依然想要多陪伴孩子。那年春天,她带着梁再冰去了颐和园。
母女俩缓缓走在长廊旁,林徽因指着湖面的波光,
向再冰讲述以前来这里游玩的经历。
梁再冰扶着母亲,步伐小心翼翼,唯恐她劳累。
林徽因虽然身体虚弱,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说道能够回到北平,能够与孩子们在一起,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梁思成专注于清华大学的教学工作,家中的事情大多依赖林徽因操持。
她还尝试给再冰讲解建筑的知识,
告诉她房子不仅仅是砖瓦,更是人的心血和梦想。
06
1949年,梁再冰长大了,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
她打算南下参军,为新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林徽因和梁思成起初不太同意,
担心她年纪轻轻难以承受那份辛苦。
但再冰决心已定,林徽因思索几天后,最终表示支持。
她告诉再冰,年轻就应该去闯荡,
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但要记得回来继续学习。
梁思成也在一旁叮嘱了几句,帮助再冰收拾行李。
临别前,林徽因和梁思成陪着再冰拍了一张照片,
三个人站在院子里,笑容中透着些许不舍。
梁再冰离开后,林徽因在家里忙着设计国徽的工作,
脑海中全是新中国的模样。
她偶尔收到再冰的信件,读完后仔细收藏,脸上露出微笑。
一年后,梁再冰按照约定返回北平,继续在北大求学。
林徽因那时正忙于国徽设计,身体状况更差了。
梁再冰回到家时,林徽因正在桌前绘图,
抬头看了女儿一眼,笑了笑,仿佛她从未远去。
梁思成在一旁拍拍再冰的肩膀,说她长大了。
林徽因虽然没有多言,
但晚上还是特意让再冰坐在她身旁,询问这一年来的经历。
梁再冰讲述起参军的日子,
林徽因听着,眼神明亮,似乎为女儿感到骄傲。
她还告诉再冰,人生要有自己的道路,但家永远在这里等待着她。
林徽因的身体每况愈下,1950年代初,她几乎无法离床。
梁再冰常回家看望她,帮她整理文稿,陪伴她聊天。
林徽因虽然病重,仍关心再冰的学习,询问她将来打算做什么。
她说,孩子们的人生路还很长,她只希望他们能稳步前行,走得更远。
梁再冰听着,心里酸楚,但也明白母亲的关怀从未改变。
07
如今,梁再冰已经96岁高龄,坐在轮椅上,
目光时常停留在母亲的照片上,照片上的母亲依旧美丽动人。
她的手轻轻抚摸着照片,仿佛能触摸到当年的温暖。
林徽因留下的,不仅是那些建筑图纸和诗句,
更有一份支撑起整个家庭的深沉之爱。
梁再冰的女儿于葵把这些故事记录在书中,
让更多人了解,林徽因的母爱,如同她设计的房屋,
坚固又温馨,像她撰写的诗歌,永远温暖人心。
信息来源:1、梁思成逝世50周年之际,女儿梁再冰出书深情忆父母.新华网客户端6岁女儿梁再冰回忆:她是最美最好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