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要说抗日战争有多艰难,咱拿子弹账单一摆,立马明白。八年全面抗战,中国军队打光了17亿发子弹,听着挺威风。可翻开美军档案,人家打太平洋战役,一场就干掉了这么多弹药。
再看看八路军、新四军,靠着捡弹壳、缝弹袋,照样干翻了上百万敌伪。今天咱就从一发发子弹里,算一算中国人打赢这场仗的血泪账!
小米加步枪,咋还赢了?
1937年7月,卢沟桥炮响,全面抗战爆发。彼时的中国军队,子弹奇缺,靠进口早已断了生路,自产却又捉襟见肘。八年抗战,国民党军消耗子弹17.09亿发,在账面上看得人热血沸腾。
可一对比,美军在太平洋战役里,为了攻占一座小岛,动辄消耗300万吨弹药,平均每毙伤一名日军要用掉约3吨弹药,这17亿发子弹,连美军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消耗都赶不上。
更扎心的是,在这17亿发子弹里,八路军、新四军得到的连汤都捞不上。全面抗战前三年,国民党每年拨给八路军几十万发子弹,算下来,平均每名战士一年只能摸到一到两发子弹。
到了1940年以后,国民党干脆断供,解放区只能靠缴获,靠回收弹壳复装。自己造的子弹,质量参差不齐,常常打出“哑炮”,只有手榴弹和地雷还能指望上。
即便如此,八路军和新四军硬是在子弹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打出了名堂。根据统计,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总计消耗子弹3000万至4000万发,手榴弹约800万枚,杀伤敌军高达52万日军和同等数量的伪军。
粗略换算,每毙伤一名敌军,子弹消耗仅30发,手榴弹7枚。而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平均要消耗2000发子弹才能打死一名敌人。
一个子弹的价格,背后藏着整个国家的血汗。抗战初期,中国兵工生产极其薄弱,1938年前,国内能自产的子弹极少,大部分枪械装备靠苏联援助。
1938年后,随着兵工厂西迁,局面才略有起色。然而整个战争期间,全国兵工总产量,也不过刚够填补国军和地方武装的缺口,供给八路军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
八路军战士领到子弹的情形,如同分粮票。一个老兵回忆,一次战斗前分配子弹,班长往每人手里塞五发,脸上写满歉意。
子弹在战场上珍贵得像命根子,连开枪都要掂量半天,能用刺刀绝不用枪,能用地雷绝不开火。
就是在这样的子弹奇缺背景下,八路军、新四军完成了无数次袭击战、伏击战、破袭战,把弹药少到可怜的现实,硬生生打成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实力。
每一发子弹,都像从牙缝里抠出来的血债账本,每一个胜利,都是用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成果。
子弹短缺的苦,远不止兵员吃紧和战术选择的局促,连战斗节奏、攻防部署都因此被迫调整。步兵进攻不能依靠火力压制,必须贴近肉搏。
防御作战要挖战壕、布陷阱,以土法抵抗现代兵器。战争中最残酷的,不是没有枪炮,而是有枪没子弹。
每一场战役开始前,战士们低头检查弹匣,心里掂量着,一颗子弹,要救命用,一颗子弹,要打鬼子用。正是这样的一枪一弹,缝缝补补,成就了中国抗战的脊梁。
1939年秋天,随着战局恶化,武汉失守,南方重镇宜昌危在旦夕,敌机频频空袭重庆。重庆成为大后方,成为兵工生产的最后希望。
于是,一座座兵工厂,在炮火下拔地而起。
枪声下的工厂,“炸”不垮的重庆!
1939年冬,长江水气蒸腾,嘉陵江畔雾气沉沉。重庆城头,大轰炸的警报连日不绝。日机从汉口起飞,穿越巴山云雾,专找兵工厂下手。
炸弹落得密密麻麻,江边地面一片焦黑。但就在轰炸下,重庆依旧挺立为中国战时最大的武器弹药库。
自抗战爆发以来,全国主要兵工厂分三路西迁,进入川滇黔腹地。到1940年,重庆已经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二的枪械弹药生产线。
在这里,十万兵工人顶着炮火干活,一边防空,一边开机床,口号喊得震天响:“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安宁!”
九龙坡鹅公岩的岩洞里,隐匿着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曾经响彻中国近代史的“汉阳造”步枪,就是这厂前身的光荣遗产。
搬到重庆后,为躲避轰炸,兵工厂工人们在悬崖峭壁上凿洞建厂,洞内机器轰鸣,通风不畅,工人们汗水直流。每次空袭警报拉响,工人干脆不躲,咬牙死守机器,一分一秒都舍不得停。
原材料紧缺,工人们就拆废铜烂铁来炼钢;装备破旧,技师们用土办法打磨枪膛。生活苦到极点,一顿饭常常只有地瓜稀粥,工棚夜里滴水成冰,可兵工人依然夜夜赶工。
更可怕的是重庆大轰炸。仅1939年到1941年,重庆遭受两百余次空袭,其中最惨的一次,死伤超过一万两千人。兵工厂成了头号轰炸目标。炸弹轰塌了厂房,劈断了输电线,烧光了原料堆。可短短几天,重庆人又扛起了锄头、扛起了石块,把废墟堆成了新厂房。
1940年,重庆兵工厂日产枪弹量突破千发,虽远不够战场需求,但一车车、一船船子弹,经由蜿蜒的山路、湍急的江水,源源不断送往各大前线。正是这血汗筑成的生命线,支撑着中国军队在绝境中坚持到了最后。
重庆城的每一声爆炸,每一片焦土,每一滴汗水,都在告诉世界:一颗子弹,就是一根脊梁,一块砖瓦,就是一份抵抗。
这条“炸不垮”的生命线,穿越火海,通向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那里的子弹,同样见证着另一段令人敬畏的奇迹。
子弹打不多,人命真拼命
1940年夏夜,华北平原闷热得像个大蒸笼。八路军各部纵队悄然集结,准备发动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这场战役,历时半年,正面作战规模空前。但打仗用的子弹,全靠战前从敌伪军手里缴获,加上后方工厂自产补充,总量不过70万发子弹。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歼灭日军2万人、伪军5000人,平均下来,每打死一名敌人只用了不到30发子弹。战士们分配子弹时,每人两梭子,打光了就上刺刀,炸碉堡靠手榴弹,破交通线靠地雷和大刀。
更典型的是1944年初的新四军车桥战役。那年2月,新四军三师七旅在车桥镇与敌激战三天三夜,消灭日伪军948人。战斗中,总共只消耗了9993发子弹,粗算每杀伤一人仅需12发子弹。在全球战争史上,如此高效的弹药使用率,堪称奇迹。
车桥镇四面环水,地势狭窄。新四军趁夜突袭,白刃肉搏,血战巷战。枪声稀稀拉拉,喊杀声却此起彼伏。子弹打光了,就拔刀砍,手榴弹掷尽了,就徒手格斗。敌人眼里看到的,是一群穷得叮当响却打不死的猛虎。
据新四军战报记录,那次战役,一连打到最后,全连剩下的子弹只够一排人使用。但车桥依然拿下,敌军尸横遍地,新四军阵地插上了红旗。
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用上最后一口气,扛住最凶的敌人。这就是抗战。不是靠子弹多,而是靠人命硬,靠意志撑,靠血肉之躯拼出来的胜利。
当年那些战士,腰间挂着干瘪的弹袋,胸膛里却装着沉甸甸的决心。他们明知道弹药稀少,胜算渺茫,却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人,都要像最后一颗子弹那样,击中目标,燃尽自己。
在子弹紧缺得捉襟见肘的八年里,正是这样一发发、一颗颗,硬生生打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
参考资料
愈炸愈强的抗日“兵器库”-新华每日电讯-2020-09-04
从弹药消耗看中国抗日战争之艰苦-军事史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