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若散,一个亭长就能绑了你们。"

公元192年,董卓被诛,李傕、郭汜正准备解散部队逃亡。贾诩在长安城头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汉末格局。

《三国志·贾诩传》记载:"傕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这个看似为凉州军保命的计谋,实则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李傕率军攻破长安,诛杀王允,逼死吕布,汉献帝从此沦为傀儡。

《后汉书·献帝纪》载:"李傕、郭汜等杀司徒王允,攻吕布于郭,布败走。"长安城"死者万余人,狼藉满道"。

此计不仅让东汉朝廷彻底崩溃,更引发关中军阀混战,中原再无宁日。



"曹将军强纳您婶母,此仇不可忘。"

张绣投降曹操后,贾诩却在帐中低语。《三国志·张绣传》记载,曹操纳张绣叔母邹氏,"绣恨之"。贾诩抓住机会,建议张绣突袭曹营。

"公到长安,绣等迎之。一日,操执绣手,与语甚欢,实爱其才。然绣婶美,操纳之,绣心耻焉。诩谓绣曰:'曹之轻将军者,以将军之众未附也。今伪请操阅兵,因杀之。'"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张绣假意请曹操阅兵,突然发动袭击。《三国志·武帝纪》载:"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此役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曹操本人仅以身免。这是曹操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失败,贾诩却让张绣在强弱悬殊下取得完胜。



"袁本初拥众十万,却连兄弟都容不下,将军去了能有活路?"

张绣击败曹操后,袁绍派人招降。贾诩却当着使者的面直言:"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当时袁绍强而曹操弱,众人皆惊。

贾诩却分析:"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二也。曹公明智,必释前嫌,其宜三也。"

建安三年(198年),张绣再次投降曹操。曹操果然"执绣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

此计看似反复无常,却精准拿捏了曹操"急需人才"的心理,更让张绣从"叛将"转为"功臣",堪称乱世生存教科书。

"公胜绍,宜在今日。"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对峙进入僵局。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答:"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这段话看似平淡,却点破关键。曹操必须抓住袁绍刚愎自用的弱点,速战速决。

当许攸来投、乌巢粮库暴露时,曹操犹豫是否亲征。正是贾诩的坚定支持,让曹操下定决心奇袭。

《三国志·武帝纪》载:"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大破之,尽斩琼等。"

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而贾诩的"决机"之论,正是压垮袁绍的最后一根稻草。



"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占荆州,打算趁热打铁灭吴。

贾诩却提出反对意见,《三国志·贾诩传》记载:"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可惜曹操被连胜冲昏头脑,坚持南征,最终在赤壁惨败。

裴松之注引《魏书》称:"太祖后与荀彧论贾诩,曰:'南征之役,贾诩苦谏,吾不用,果有赤壁之败。'"

此计虽未被采纳,却彰显了贾诩对局势的清醒判断——在荆州根基未稳时贸然攻吴,正是兵家大忌。



"离之而已。"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与马超、韩遂联军对峙于渭南。面对"关西兵精悍"的困境(《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问计贾诩,得到短短三字:"离之而已。"

具体如何操作?《华阳国志·刘二牧志》透露细节:"诩曰:'超、韩之属,皆关西名将,习兵善战,非可以力取也。然超、韩各有猜心,若伪许割地以安其心,而阴伺其隙,可破也。'"

曹操依计而行,先写信给韩遂"多所点窜,如己出者",制造猜忌;又在阵前与韩遂"单马会语",让马超生疑。最终联军内乱,曹操趁机击破。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一》载:"操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奔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

此计不费主力便瓦解十万联军,堪称冷兵器时代心理战的巅峰。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为立嗣之事犹豫不决。

曹丕向贾诩问计,贾诩却只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表面劝曹丕修德,实则暗藏玄机。

当曹操问贾诩意见时,贾诩答:"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袁绍、刘表皆因废长立幼导致内乱,曹操立刻会意,最终立曹丕为世子。

《魏晋世语》记载:"诩此举,外不显劝进之迹,内实定社稷之谋。"此计看似轻描淡写,却决定了曹魏政权的未来走向——若曹植继位,魏晋禅代的历史可能改写。

贾诩以寥寥数语影响储君人选,其政治敏感度堪称三国之最。



从长安之乱到立嗣之争,贾诩的每一条计谋都精准踩中人性弱点:利用李傕的恐惧制造战乱,抓住曹操的野心促成宛城之变,看透袁绍的猜忌助曹破敌。

《三国志》评他"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亚良、平之亚欤",但事实上他跟张良、陈平并不在一个档次,贾诩的计谋从不考虑天下大义,只以"自保"为核心。

裴松之在注中感叹:"诩之此谋,非徒自全,又兼全张绣。"这种"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的乱世哲学,让贾诩历经董卓、李傕、张绣、曹操数主,最终以七十七岁高龄善终,成为三国罕见的"长寿谋士"。

他的毒,不是心肠狠辣,而是对局势、人性的极致洞察——每一条计谋都是精准计算的生存方程式,既让对手万劫不复,又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或许就是"毒士"之称的真正含义:在乱世的棋局里,他永远是最清醒的操盘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