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漫长岁月里,海洋曾是巨型掠食者的天下。



鱼龙类(ichthyosaurs)以流线身形在碧波中疾驰,形似鳄类的海鳄目(thalattosuchians)利齿森然,而短颈蛇颈龙类(pliosaurids)凭借巨颚称霸一方。这些顶级掠食者统治着远古海洋生态链的顶端,却在中白垩世突遭灭顶之灾,从化石记录中神秘消失。取代它们的,是沧龙(mosasaurs)、长颈蛇颈龙(plesiosaurs)与多样化鲨鱼构成的新一代海洋霸主。这场剧变背后的推手,近期终于浮出水面。

海洋生态大洗牌

比利时列日大学Valentin Fischer团队在即将举行的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大会上发布的研究指出,这场大灭绝的导火索是海洋缺氧事件与剧烈的气候波动。研究聚焦约9390万年前的森诺曼期-土仑期过渡阶段,该时期被视作"过去5.41亿年间最炎热的区间"。

当时,二氧化碳浓度飙升至白垩纪峰值,海洋硫、铁等营养元素平衡被打破。极端高温、大面积海洋缺氧、高浓度二氧化碳与营养失衡形成"死亡组合",导致海洋生物大规模灭绝并引发生态系统重构。研究者认为,这种环境压力触发了海洋食物网的重大重组,旧日霸主因此退场,新兴掠食者乘势崛起。

跨维度数据分析

这项研究包括对数百种海洋爬行动物谱系的全面分析。

该团队研究了进化关系,并编制了最大的2D和3D海洋爬行动物数据集。

通过这种广泛的分析,他们确定了这些灭绝是如何展开的,并影响了白垩纪海洋爬行动物的捕食能力。

Fischer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们的分析表明,森诺曼-图伦过渡期与灭绝率的上升有关,这些灭绝以逐步的方式不成比例地针对一些大型快速捕食者群体。”

Fischer博士强调了食肉能力转变的一个关键证据:海洋爬行动物在塞诺曼尼亚-图尔尼亚过渡时期前后颅骨形状的显著差异。

这些改变的头骨形态直接影响了它们捕猎和消耗猎物的能力。这导致了“明显的咬合力”。

古代海洋巨人的统治不是以一声巨响结束的,而是以一种转变结束的。这种剧烈的环境剧变为白垩纪晚期标志性的海洋掠食者铺平了道路。

启示与终结

尽管沧龙等新生代掠食者接管了晚白垩世海洋,但它们的统治在66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中戛然而止。

这项研究不仅解开了远古海洋霸主更替之谜,更揭示了地球环境巨变推动生命演化的深层机制。正如研究者所言:"这场过渡期塑造了晚白垩世独特而短暂的食物网结构,展现出生态系统对环境压力的动态响应。"

这项新研究提供了对地球力量如何导致重大进化转变的见解。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