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统治地球1.6亿年,从霸王龙到沧龙到翼龙,称霸陆海空,却未诞生智慧文明,而人类仅用约30万年,就从石器时代到了太空时代,创造了语言、科技和文化。
这种对比让一些人质疑:进化论是否错了?
为何恐龙“浪费”亿年未生智慧,人类却“速成”?
进化论是由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奠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和随机突变,环境压力筛选适应性强的个体,基因突变提供变异,代代积累形成新特征,所以进化无目标,不是“追求智慧”,而是“适者生存”。
恐龙的1.6亿年和人类的30万年,不是“赛跑”,恐龙种类繁多超1000种,适应多样生态,从热带雨林到极地,说明它们进化成功,未必需要智慧,人类智慧的“速成”,则是特定条件下的偶然产物。
从它们所处的时代来看,恐龙占据顶级掠食者和植食者生态位,环境压力低,霸王龙重达7吨,咬力6吨,靠强壮身躯捕猎,雷龙重30吨用体型防御,生存无需复杂大脑,2018年《古生物学》研究估算,暴龙脑容量约300立方厘米,而人类1350立方厘米,神经元密度低,认知限于本能的觅食和繁殖,而智慧是需要高能耗的,若无生存压力,进化不会“浪费”资源。
恐龙多为大型动物,脑体比(脑重/体重)低,剑龙(5吨)脑仅80克,如核桃,控制基本行为已足够,2015年《科学》研究发现,兽脚类恐龙(如迅猛龙)脑体比稍高,接近现代鸟类,可能有简单社会行为(群猎),但远未达灵长类的认知门槛,大型恐龙的神经系统偏向身体协调,而非抽象思考。
中生代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恐龙无需复杂策略应对变化,反观人类祖先所处的更新世冰期频繁,迫使早期人科(如直立人)发展工具、火和协作狩猎,刺激大脑进化。
1.6亿年的恐龙历史虽然看起来长,但进化是随机过程。智慧需要多个基因突变叠加,恐龙可能未“抽中”关键突变,鸟类作为恐龙的后代,乌鸦的智商接近猩猩,说明恐龙分支有潜力产生智慧,但是在白垩纪不行。
人类能在30万年前完成智慧飞跃,源于一系列独特条件,首先是冰期气候剧变,食物短缺,迫使智人发展复杂狩猎(投矛、陷阱)和采集策略,2021年《自然》研究发现,15万年前智人已用语言协调群体,社会性刺激大脑前额叶(决策、计划)扩张,协作狩猎和文化传承(如石器技术)形成正反馈,加速认知进化。
人类大脑在600万年内(从与黑猩猩分化)增至3倍体积,神经元达860亿,2019年《科学进展》发现,SRGAP2基因复制增强神经连接,促进语言和抽象思维,FOXP2突变(约20万年前)赋予语言能力,文化传播如“软件升级”,让智慧指数级增长。
智人2.6万年前发明弓箭,1万年前发展农业,文化积累(文字、数学)让知识代代叠加。恐龙没有工具文化,认知进步受限,2023年《人类学年鉴》指出,智人“文化飞轮”将30万年的突变放大为文明。
恐龙1.6亿年未生智慧,人类30万年做到,并不意味着进化论错误,进化论不要求所有物种朝智慧发展,而是强调适应环境,恐龙的体型、牙齿和行为完美适应中生代,1.6亿年的统治证明其成功。
质疑者可能误解进化论为“线性进步”,认为时间长必生智慧,但2022年《进化生物学》强调,智慧是“高风险投资”,需高能耗和特定压力,鲨鱼4亿年、鳄鱼2亿年,也都没有智慧,却存活至今,说明进化并无“智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