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博士班迎来了一场别出新意的学术座谈交流会,导师曹俊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以宋为舟,渡AI之海——我为什么视宋代中国画为智能时代的文明灯塔》的主题讲座。曹俊教授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与轻松风趣的教学方法,为在场的博士学子带来了发散性的思想碰撞与针对性的创作指导。

讲座现场



曹俊教授

讲座伊始,曹俊教授剖析了中西方艺术发展之变局。对于中国绘画,他指出中国画不仅属于视觉艺术范畴,更是诗歌、音乐、武术以及哲学的综合体,是画家人格力量的外露。西方绘画则是在科学与艺术的交错下,在迭代发展中不断被质疑推翻的艺术形式,曹教授从欧洲艺术流派谈到美国艺术现象,从对马蒂斯、毕加索、达利、波洛克、德库宁、罗斯科、纽曼、丰塔纳、克莱因等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与孟德斯鸠、丹托等哲学家的理论的解读中,指出西方绘画在解构与迭代中,面临无路可走的危机。



曹俊教授讲座现场



亨利·马蒂斯 戴帽子的女人





萨尔瓦多·达利 记忆的永恒



杰克逊·波洛克在作画。曹俊教授解读波洛克将传统油画,画笔与画布接触变为了非接触性



杰克逊· 波洛克





马克·罗斯科 不定 曹俊教授解读“场域”艺术



巴尼特·纽曼 我现在生活的开始 曹俊教授解读纽曼“线”的艺术,垂直的崇高



克莱因 人体测量106号 曹俊教授解读克莱因的人体行动艺术



卢西奥·丰塔纳 空间概念·期望 曹俊教授解读“刀痕”艺术

与西画颠覆的“创新”不同,中国画则在“出新”中继承传统,强调书法的锤炼、精准的造型概括,从而形成独特的笔墨语言形式。曹教授认为东西方绘画在各自发展中遇到了各自的难处,大家无暇喘息之时,AI的到来,将全人类推向同一起跑线。面对此困境,曹教授提出观点:机会在东方,在重塑宋代绘画的审美精神与格物致知的哲学思维中。面对AI鸿沟,回望传统,大有裨益。



曹俊 山海千万里 200cm x 530cm 2022年



曹俊 祥光 200cm x 400cm 2021年

一、宋画的哲思锚点:格物精神与算法逻辑的本质分野



北宋水运仪象台复原

曹教授分享其伦敦科学博物馆之所见,北宋水运仪象台的3D复原模型与ChatGPT的服务器阵列的隔廊相望,深刻隐喻出:AI以穷举法吞噬海量数据时,宋代画家却以“格物致知”的观照方式,于《早春图》的蟹爪皴中,凝结出对自然规律的谦卑探索。相较于数据严谨、直接的暴力,格物精神,不仅追求自然规律的探索,更在艺术层面寻求灵魂深处与自然融合之真。曹教授劝诫同学们要学习古人知性、通达的态度,将三纲八目刻入基因,向世界展现我们不断进取的态度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郭熙早春图局部

二、笔墨即心印:创作过程的人文防火墙

曹俊教授从马远的《十二水图》中解读,探究出马远“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运笔状态,看到了水墨的“松”“糯”质感下,呼吸频率与运笔速度之间的量子纠缠。曹教授以其在泰山、新西兰、纽约的创作经历,他在材料的试验与选择,向同学们说明要敢于对材料进行探索。他直言:AI如何表现,都无法比上创作者创造时的推敲与思考,比不上材料在纸上留下的独特印迹。因为AI绘画,即使可以生成千万幅《千里江山图》的变体,却永远难以复刻王希孟十八岁时那一腔少年心气,他行笔时青绿颜料的笔笔痕迹。观众在4K投影前驻足最久的,依旧是青绿颜料氧化后产生的细微裂纹——那些“不完美”的时间痕迹,是抵御算法“完美”的终极盾牌。宋画的价值密码,藏在李公麟《五马图》黄麻纸的纤维肌理中,藏在米友仁云山墨戏间的即兴瑕疵里。



曹俊 永恒 210cm x 500cm 综合材料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青绿的痕迹

三、宋韵新声:传统文化的破壁之道



马远 踏歌图

曹教授以数字艺术谈起,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AR宋画展中,《踏歌图》中的农人会随观众脚步变换节拍,这种“画中人在看画外人”的交互设计,恰是“天人合一”理念的数字化转译。中国美院的研究生将《清明上河图》导入神经网络,并非只是复制虹桥结构,而是捕捉张择端“物物相生”的构图智慧,从而构建出具有东方时空观的元宇宙城市模型。东京的数字艺术展上,林椿《果熟来禽图》的4D复原项目引发观众深思:当我们得以360°观察每一粒果霜时,反而更为震撼的是宋人对“一花一世界”的微观洞察。这种“数字显微”,不仅没有削弱原作的魅力,反而印证了宋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哲学。曹教授认为在科技发展的当下,宋画精微外的意象性表达,宋人的写生与写意精神非但没有消退,反而与技术结合,焕发出新的表现力。



林椿 果熟来禽图

曹俊教授对比了林椿《果熟来禽图》与卡拉瓦乔的《水果篮》作品,向我们说明,卡拉瓦乔的作品看出了西方的写实性,而宋人的作品能从精微中看出意象的虚拟,是包含了古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是从精微中看出博大的自然、人生、世界观的。曹教授强调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是灵魂所在。



卡拉瓦乔 水果篮



曹俊 希望之晨 210cm x 300cm 2022年



曹俊 山海千万里 200cm x 530cm 2022年

四、以守为攻:文明韧性的当代启示

曹俊教授说:面对AI带来的挑战,我们或许应重读宋徽宗的《瑞鹤图》。画中二十只白鹤的飞行姿态,不仅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更暗合《周易》的卦象排列——这种“理性与诗意”的完美融合,正是面对技术洪流时的智慧之姿。宋代绢本画作中的蛋白质降解速度,竟与宣纸的纤维老化形成微妙共振——材料层面的“天人感应”,无疑是对算法世界“确定性”的温柔反抗。



赵佶 瑞鹤图

AI无法替代人类,它总结了已有的绘画形式和绘画方法,但它无法反映艺术家那种真实的当下的情感体验。曹教授认为,只要我们还拿着毛笔,画出画,笔的痕迹在流露,那么这种人文价值与个体创造就是工业批量生产无法替代的。青绿山水最动人的光彩,永远来自九百年前那个少年画家眼中的人间春色。



曹俊 魂兮归来 300cm x 300cm 2019



曹俊教授分享他的创作经验



曹俊 新西兰南岛印象 69cm x 138cm

讲座尾声,曹俊教授无保留地将自己近年来的创作经验与创作过程分享给博士班同学,他从新宋式聊到宇宙系列,从画面的意境营造谈到具体的结构穿插,从传统引向出新。曹教授说;中国传统之丰厚,我们是幸运的。深扎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培养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语言探索。



曹俊 在河之洲 200cm x 400cm 2021年



曹俊教授与同学们展开座谈会

讲座结束后,曹俊教授主动坐在博士班同学之间,以轻松自然的氛围与同学们展开了交流。他强调同学们在已有的绘画语言与形式一定要加以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观察。并给出同学们几条建议:首先,要多出去走一走,放眼世界性的艺术,体察全方位的自然。其次,观察表述的主题变一变。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造就独特的绘画形式语言,要善于观察、敢于打破常规。随后,曹教授通过分析基弗、德库宁、保罗·克利、大卫·霍克尼、赵无极等艺术家的作品。指出我们在重视写意精神,发挥笔墨的表现力的同时,要注重造型的意识。通过精准与独特的造型观察方式,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在扎实基础上探索个人表达。



安迪·沃霍尔 绿色可口可乐瓶





安塞尔姆·基弗 浓云





威廉·德·库宁 女人(左),赵无极 07.04.80(右)

最后,曹教授指出对于传统我们要细心挖掘,多去博物馆观察原作,感受线条的魅力;面对创新,要发掘并利用材料,借鉴优秀的西方艺术,从当代艺术中吸取养分。曹教授分享了安迪·沃霍尔、巴斯奎亚特等艺术家,鼓励同学们从色彩、构成、符号等绘画要素的探索中打破常规、融贯中西。同时,绘画之外,增加阅读,博思广取,兼收并蓄。



曹俊 橘子洲头 200cm x 400cm 2024年





让·米歇尔·巴斯奎亚特 金钱鸟

曹教授风趣地鼓励同学们:大胆去画,一张纸的事情。放开胆量,放开眼界,保持自由,相信自我。

座谈结束后,曹俊教授现场为同学们带来了生动的现场示范。他拿起画笔,用写意的手法,留下笔触,宣纸上墨香氤氲。笔尖轻触纸面,灵犀牵动,浓淡相宜的墨色在他的勾勒下,渐渐晕染出清荷气韵。他时而凝神勾筋,时而从容挥毫。抑扬顿挫,起承转折。行云流水间,《一脉清溪》跳跃而出。屏息凝神间,大家掌声雷动。这场示范不仅诠释了曹俊教授课堂上提出的种种观点,更让同学们对自由创作,大胆去画有了深刻认知。曹教授用酣畅淋漓的示范,激励着大家在未来的艺术创造中表达自我,不断进取。

教学示范现场



同学们围观曹俊教授示范



曹俊教授现场示范作品

示范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拿出作品,或从电子设备上调出图片,与曹俊教授进行交流。曹教授耐心地对每一位博士班的同学作品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肯定了同学们的艺术成果。曹教授建议,何淑兰的作品需要构图上要注意留白要有节奏,中国画的留白就像八卦的布阵,每一块都要仔细推敲,把握平衡;徐艺超的创作在保持想象的同时,艺术形象上要去研究具体的客观事物,保证其真实性;王艺然的作品可以继续吸收西方现代艺术养分,而在颜色上要进行反复试验与绘画性表达,增强笔触与线条感;张涛的人物作品要体会绘画的独立性,避免讲故事;靳玉海有强烈的地域感受,此外可以参考大卫·霍克尼的一些作品,借鉴其轻松自然的状态,生机洋溢的感觉;王敛的工笔作品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在人物造型上要注重绘画的原始性与古拙感,宁拙勿巧。注意书写性,笔锋转折间,体现勾勒;桑蕾的作品是一种介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缓慢的、平静的内观,向内观察的女性画家的自我欣赏;丁圣乾有深厚的造型基础与笔墨塑造力。战争类题材是一个很好的方向,鼓励他去记录与传播;周汇正的都市水墨要去表达出当下都市新境下的个人情感;李润松需要体察物象的道理,继续进行写生,师造化而后把丰富的意象自然放进创作里。

曹俊教授细致的点评与指导,让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大家踌躇满志,动力十足。



曹俊教授给24级何淑兰进行指导



曹俊教授给24级靳玉海进行指导



曹俊教授给24级王艺然进行指导



曹俊教授给24级王敛点评作品



曹俊教授给24级丁圣乾进行指导



曹俊教授给24级桑蕾进行指导



博士生听课现场

曹俊教授为同学们解答了诸多疑惑,他以独特的视角与智慧的言语,将宋人精神与当代审美的交融娓娓道来。将他数十载跨越在中西方艺术土地上的经验与认识教给博士班的同学们。

曹俊教授继承文脉,传播中国画的精神感染了大家。同学们表示这是愉快的交流,知识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激荡。激励着同学们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开拓无限的视野。以丹青妙笔挥洒赤子之心,将中国画的多元发展与国际传播作为己任,不断突破,勇攀艺术高峰。



同学们与曹俊教授合影留念



同学们与曹俊教授、姜宝昌老师合影留念

出席本次讲座的有曹俊教授、姜宝昌老师。参加本次讲座的有24级博士班学员卢明、王艺然、韩潇、周汇正、黄元、李润松、杨旭、范立、张云霏、丁圣乾、高波、吕兆坤、庞皓文、张涛、桑蕾、杨欢、靳玉海、强子薇、薛志炜、宋欣宇、何淑兰、智显雯、房伯言、许隽协、靳玉海、王少恒、徐兰舸、赵雅馨、高天芸、高天宇、李晓宇、沈瀚宇、杨桐岭等。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

艺术家简介



曹俊,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画专业博士生导师,旅美艺术家。先后获得巴黎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金奖,纽约、洛杉矶杰出艺术家称号。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等中国重要展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学院美术馆、北京荣宝斋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代表作入编中、美大学教材,及《荣宝斋画谱》。作品《春消息》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荷语凝香》等作品陈列于新西兰国会及多国使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