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则笑话讲的是一只小狗在一个艺术展上拉了一泡屎,结果众多参观者被这泡狗屎吸引,认为这是某位艺术家的作品,从而围绕着狗屎展开了丰富的讨论,甚至忽略了其它真正的艺术品。
这则荒诞的笑话其实也有现实的映照,一位著名艺术家将一根香蕉用胶带粘在墙上,等待着它逐渐腐败,这个创意得到艺术界的高度赞誉,结果在一次展览中,一位华人富豪高价买下了这跟香蕉,并且当众吃了下去。
这两个故事是不是将抽象艺术诠释的淋漓尽致,当今书坛也在向抽象大步迈进,王冬龄先生的乱书,邵岩先生的射书,曾翔先生的《心经》展都是抽象书法的时代代表。
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符号,以文字为主要元素的书法却不是抽象艺术,他准确的表达了文字含义,如今文字的可识读性被牺牲了,书法也就趋向了抽象化。
本身就是抽象符号还要更加抽象,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现象。抽象似乎是所有艺术的终点。
毕加索的画、龚琳娜的《忐忑》都被认为是神作,这些抽象的艺术受到的赞誉和引发的讨论超越了所有具象的作品,代表了所属艺术门类的一座高峰,至今无法被超越。
而这些艺术家本身都具有深厚的传统艺术造诣,曾在传统艺术领域取得傲人的成绩,都不约而同的将最终的艺术探索转向了抽象,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为没有具象的参考,让抽象充分展现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往往更加耐人寻味。
抽象艺术的魅力在于其无限解读空间。观者不必拘泥于具体形象,可自由感受线条、色彩的情感表达。乱书的混沌、射书的爆发、吼书的狂放,皆试图通过抽象形式传递更直接的精神冲击。
然而,若艺术完全脱离具象,仅剩纯粹形式,是否会陷入空洞?书法作为文字艺术,若彻底抛弃可读性,是否还能称为书法?这些问题挑战着抽象书法艺术的合规性。
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与沟通。若抽象形式能有效传递情感与思想,便有其存在价值。但若仅为抽象而抽象,缺乏内在精神,则难免流于肤浅。
齐白石曾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抽象化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原则,似与不似之间,可读与不可读之间,清晰与混沌之间,带给观者更为美妙的观感。
抽象艺术的另一魅力是颇具表演性。王冬龄先生现场演示乱书,让人们看清了混乱底层清晰的脉络,现场演示增加了抽象书法的魅力。
还有射书的喷射技巧、吼书的肢体动作,都清晰的诠释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帮助民众更好的理解和品味抽象书法作品。
当然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瑰宝,其生命力在于兼容并蓄,而非固守某一极端。乱书、射书等现象,正是这种活力的体现。
乱书、射书、吼书等抽象书法的出现,拓展了书法的边界,但也带来新的挑战。艺术的未来,仍在于多元共存与不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