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汉蹲在门槛上,盯着天看了老半天。今儿个是2025年农历四月初五,正赶上谷雨尾巴尖。老辈人常说“一年旱涝看初五”,这话在村里传了好几代。
泸水那边天阴阴的,凌晨就开始落中雨。
东北风轻轻刮着,湿度涨到78%,天气预报说后头几天雨不少。按《开元占经》的说法,初五初六下雨,麦田得防着积水涝。可云阳这边却大晴天,太阳晒得地皮发烫。
最高温窜到33℃,东风慢悠悠吹着,天上连片云都见不着。老人们念的“当雨不雨蛰虫出”,让不少人种地时皱起眉头。铜仁傍晚刮起西南风,湿气重得能拧出水来。
农谚讲“四月初五西南风,九月秋雨落不穷”,这话让张婶记在心里。她总念叨着秋粮收成全靠水,可雨水多了又怕庄稼泡坏根。
咱老辈人传下来的农谚,如今还灵验不?你看泸水的雨、云阳的晴,同个日子天气差这么多。就说“麦秋”靠雨水吧,多了少了都麻烦,农民难啊。
记得早年“三月雨少豆花稀,四月雨多麦苗肥”,那是老经验。
可现在气候总有些反常,该下雨时不下,不该下时哗哗倒。李老汉望着天叹气,手里的旱烟袋忽明忽暗:“这天,越来越让人摸不透了。”村里年轻人觉得老说法过时,可地里的庄稼不会说谎。
云阳没下雨的地头,麦苗叶子都有点打卷儿,看着让人心焦。泸水多雨的田块,农户已经开始挖沟排水,就怕小麦烂根倒伏。农谚里的“宜旱麦”,说的是雨水适中才好。
可自然天气哪有那么精准,旱涝之间全靠人盯着、防着。我瞅着现在的天,跟老辈人说的总有些不一样,却又说不出哪儿变了。
西南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在铜仁渐渐聚成雨云。
九月秋雨会不会“落不穷”,还得看后头几个月的天气。但眼前的四月初五,不同地方的天气,早让农民有了不同的打算。“麦秋至”的老礼儿还在,可现代农业早不是靠天吃饭那么简单。
灌溉设备、排水渠道,这些都能帮上忙,却抵不过气候的大变化。只是看着云阳的旱、泸水的涝,心里总忍不住犯嘀咕:老祖宗的智慧,到底该咋跟现在的天相处?节气推着日子走,立夏眼瞅着就到了。
夏天的炎热跟着来,庄稼长得快,更离不开合适的雨水。
今年下半年是旱是涝,四月初五的天气只是个开头,后头的变化才关键。咱农民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最懂“靠天吃饭”的分量。
农谚是老辈人的经验,可如今的天,确实多了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变数。
但不管咋样,地里的活儿不能停,该防旱防涝的,一样都得准备周全。
四月初五的这场天气差异,像面镜子,照出了老传统和新气候的碰撞。雨水多了少了,都牵着农民的心,连着秋粮的收成。今年秋粮到底啥光景,还得看接下来的天怎么变,也得看咱农民怎么应对。
老话讲“人勤地不懒”,或许在靠天的基础上,多些准备,总能多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