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这个意式浓缩咖啡盛行的时代,东京南青山一家不起眼的咖啡店——大坊咖啡店却坚持了38年手工烘焙、手工冲煮,而且这家店只卖咖啡,坚决不卖那些搭配咖啡的点心。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这家店所在的大楼要动迁,在2013年不得不关闭了。
咖啡爱好者们非常怀念这家咖啡店,店长大坊胜次也舍不得离开咖啡界,于是他用一本《大坊咖啡店手记》,为我们记录下这段关于专注与热爱的咖啡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被日本读者誉为"咖啡界的《枕草子》"的随笔集,品味一杯与众不同的咖啡故事。
一、毫米级咖啡艺术:把冲泡变成修行
大坊胜次对咖啡的执着,堪称"咖啡界的强迫症"。
他独创的"7度烘焙法则"将咖啡豆的烘焙程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源于他"咖啡是味觉数学题"的信念,在手冲环节,大坊更是将精确发挥到极致。
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向读者讲述了他的咖啡“秘籍”,确实很独特,我虽然没有机会喝到大坊的咖啡,但是从书中的描述来看,那种味道应该是比较浓郁而且很苦的,我还不一定能接受得了,但是他对咖啡的执着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村上春树曾这样评价:"大坊的咖啡像液态的交响乐。"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已经超越商业,成为一种生命修行。
大坊在书中写道:"即使闭店后独自冲泡,手指仍会不自觉地以每秒两圈的节奏转动滤杯。"这大概就是匠人精神的最高境界——技艺已经融入生命本能。
二、匠人精神:一家没有"网红元素"的咖啡店
走进大坊咖啡店,你会惊讶于它的"朴素":38年未换的菜单、斑驳的手摇烘焙机、褪色的原木吧台……这种刻意保留的"旧",正是大坊匠人精神的体现。
在这里,油漆工人可以和交响乐指挥并肩而坐,所有人都用同样的杯子喝同样的咖啡。
小泽征尔曾在书中回忆:"每次等待咖啡时都会打盹,醒来时杯底永远留着恰到好处的余温。"
大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社交空间:
45度斜坐:礼貌性共处
90度正对:深度交流邀请
完全背对:享受独处时光
这种设计让咖啡店成为"独处者的共居空间",每个人都能找到最舒适的相处距离。
他的店里的客人有艺术家、作家、音乐家也有公司白领、普通的劳动者,甚至路过的旅人,无论谁来,他都一样对待,算不上殷勤,却也平易近人。
正如大坊所说:"沉默是最深邃的对话。"
三、艺术与咖啡的奇妙碰撞
大坊咖啡店是许多艺术家的灵感源泉。大坊胜次交往的人也有很多艺术家,他在这本书中还着重写到了陶艺家金宪镐、画家平野辽、画家盐崎贞夫等人的经历和作品。
他们有很多作品都成了大坊咖啡店里的摆设和装饰品,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与店铺融为一体,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除了咖啡之外,大坊还聊了很多关于文学、戏剧、美工术等方面的话题,他的店里播放的音乐主要是爵士乐,例如比尔·艾文斯,还有古典音乐,例如贝多芬的四重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曾经开过爵士酒吧的村上春树。
如果不开咖啡店,大坊胜次也绝对有当作家的实力。
四、关店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2013年,经营了38年的大坊咖啡店因大楼拆迁而关闭。但大坊用这本书为这段旅程画上了句点。
拒绝将38年经营浪漫化:"每天摇动烘焙机的四小时,不过是肌肉对咖啡因的依赖。"这种坦诚反而让他的故事更加动人——匠人精神不是悲情坚持,而是日复一日对"无聊"的超越。
近年来,大坊胜次在关了咖啡店之后,并没有重新选址开张。
他除了享受晚年生活、旅游、看展之外,仍然活跃在咖啡界,出书、组织咖啡讲座,并不定期推出限量版的手冲咖啡。
大坊的传奇,仍在继续……
结语
在效率至上的今天,《大坊咖啡店手记》像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
人生不是速溶咖啡
美好需要时间沉淀
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大坊胜次用38年告诉我们:生活就像一杯手冲咖啡,注水太快会苦涩,耐心等待才能品出回甘。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我们都该学会"慢下来",像冲泡一杯好咖啡那样,细细品味自己的人生。
读完这本书,你下次喝咖啡时,会不会也放慢速度,感受其中的时光味道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咖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