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中德国家法学多场高层次学术对话会议在德举行

作者:王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来源:人民大学中华法治文明高研院微信号

为落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创新高地建设要深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占据国际主流”的决策部署,同时为法学院七十五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活动举行进一步营造良好国际氛围, 2025年4月21日至4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创新高地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院副院长王旭教授受德国多所顶尖法学院资深学者邀请,率团访问德国著名法学院,以推动宪法-国家法理论的中德对话交流和共商大型学术翻译项目为主题,先后在纽伦堡大学、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柏林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德法治文明视域下的国家法研究”主题系列讲座与会谈。

2025年4月22日,王旭教授受纽伦堡大学新康德主义研究中心主任Andreas Funke教授邀请,访问德国纽伦堡大学法学院及新康德主义研究中心,以“比例原则在中国规范审查中的展开”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王旭教授向德方师生介绍了比例原则在中国备案审查中的规范地位,以及例原则的四项子原则(目的正当性、适当性、必要性与权衡原则)在中国法治文明和本土语境的具体展开。王旭教授通过回顾比例原则自18世纪在德意志普鲁士邦的实践历史以及迪特尔·格林(Dieter Grimm)、阿列克西(Robert Alexy)等法学家的理论,就比例原则在中国备案审查运用的实践经验和制度逻辑,提出“比例原则的双重规范理论”这一创新观点,即作为具体审查依据与一般审查标准的比例原则。这种复合结构既可以根据个案所涉法益的类型、重要性与敏感性,也可以灵活调整审查强度与审查方法,从而建构出不同于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中国解释路径。


王旭教授的主题演讲得到德方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对比例原则在特定国家具体化阐释的重要典范。与会德方师生热情地对王旭教授报告的主题展开讨论。纽伦堡大学新康德主义研究中心主任Andreas Funke教授就备案审查在中国实践中的规范效力以及与合宪性审查的关系与王旭教授展开了讨论,王旭教授通过介绍备案审查制度的本土理论与历史发展,阐释备案审查背后的人民民主底层逻辑,从而,中国备案审查的双重规范地位学说形成与凯尔森、施密特主权理论不同的事实与规范衔接理论,在学理上展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智慧。德方师生就备案审查的国家机构设置、审查的方式方法、合宪性审查的标准梯度、基本权利保护的适用等问题与王旭教授展开热烈讨论。王旭教授通过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以及2017年以来公开的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阐述我国备案审查制度近年来在基本权利保护、制度运作的改革成果。在研讨会第二部分,王旭教授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以及基本权利的内在限制与外在限制理论,评议了德方学者对德国基本法中的一般行动自由与一般人格权的介绍,受到德方学者高度赞扬。会上,纽伦堡大学法学院院长Michael Fischer对王旭教授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表达与法学院长期合作的意愿。王旭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深入开展欧陆法系与中国特色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对话,夯实两个一流学院的合作基础。

受杨东院长委托,王旭教授代表法学院邀请Michael Fischer、Andreas Funke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75周年院庆主题活动“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和法学家论坛暨全球法治大会”。


2025年4月24日王旭教授一行到访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欧洲法学重镇海德堡大学,拜访《联邦德国国家法手册》主编、联邦宪法法院前法官Paul Kirchhof教授,举行“中-德国家法理论的历史变迁与文明互鉴”学术交流活动。Paul Kirchhof教授获得过联邦功绩十字勋章,曾担任明斯特大学(Universität Münster)副校长以及海德堡大学金融和税法研究所所长。



Paul Kirchhof教授对来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系统介绍了海德堡大学法学院的历史底蕴以及当下国家法需要回应的问题,Paul Kirchhof教授提出国家法是德国法哲学与一般公法学在国家历史发展的智慧沉淀,在政治文明延续中具有保持稳定性与形塑秩序功能。王旭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国国家法学学科历史以及中国宪法与国家法的关系,中国国家法虽然早期受苏联时期国家法影响,但德国国家法的历史理论,如格贝尔、拉班德、凯尔森、耶利内克等学者的思想都在国家法谱系的蔓延中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王旭教授认为作为德国国家法的观察者,这个宏大的体系在历史上存在三个重要时刻。首先是国家法从普鲁士时期的各邦多元理论发展到第二德意志帝国的统一(Einheit)维度,其次是魏玛时期到二战前后的主权观与实证主义法治观的分歧,最后是战后对于基本权利、超国家主权(欧盟)、财政宪法等观念的再思考。Josef Isensee教授和Paul Kirchhof教授主编的《联邦德国国家法手册》代表了德国国家法第三次思潮的结构性转向,二位教授也是当下国家法理论的“顶流”巨擘。王旭教授详细介绍了拟在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译本的工作进度、译者团队以及具体工作方法,并论述这项翻译工程的重要意

义。

Paul Kirchhof教授和Josef Isensee教授再次肯定了这项翻译工作的文明互鉴意义,认为是中-德深入了解双方法治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宝贵方式,在中德国家法学和宪法学交流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Paul Kirchhof教授愿意搭建译者与章节作者持续交流研究的平台,促进中方研究者在交流中拓宽研究视野,在研究中提升翻译质量,在翻译中增进合作友谊。王旭教授高度认同互动式翻译方法,强调语境解释与意义翻译的重要性。王旭教授表示将汇集翻译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与德方作者溯源概念的历史与当代内涵,并确保全册对关键概念处理一致性。


会后,德国海德堡大学副校长Marc-Philippe Weller与王旭教授一行以工作餐叙方式会面、交流。Weller副校长高度肯定正在进行的《联邦德国国家法手册》翻译工程,真诚表达了两校法学专业进行国际交流的合作愿景和目标,并热烈欢迎人大法学院教师和学生来内卡河畔交流。王旭教授受杨东院长委托,代表法学院邀请Paul Kirchhof教授和Weller副校长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75周年院庆活动,两位学者欣然应允。



2025年4月28日,王旭教授一行到访波恩大学法学院,拜访德国法学巨擘Josef Isensee教授,以“国家法的法秩序观与大国治理”为题展开主题演讲并进行深入交流。Josef Isensee教授获得过联邦功绩十字勋章,曾在萨尔大学(Universität des Saarlandes)担任宪法和行政法系主任,1975年至2002年在波恩大学教授公法。Josef Isensee教授对王旭教授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着重介绍了波恩作为西柏林首都在战后重建与东西德统一中发挥的枢纽功能,以及波恩大学历年发布的《基本法评注》在德国公法学科的重要地位。Josef Isensee教授系统讲解他提出的“辅助性原则”在当前国家法与宪法中的重要理论意义。同时,Josef Isensee教授提出“财政宪法”的概念,以避免短时、任意的社会政策,确保宪法对负担与绩效的公正、一致和透明。王旭教授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的“大一统”逻辑与德国的多元脉络社会区别的历史逻辑,唐、宋、明、清代都有统一的法典,从而在大国的主权统一性与治理有效性上达成一种平衡,进而为当下法典化的编纂以及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提供了历史基础。


Isensee教授高度评价了王旭教授基于中国法治文明传统对国家法统一秩序观的介绍,并特别介绍了德国联邦治理过程中各州的法律地位,以及宪法法院如何通过专业化的运作实现基本权利保护层面的统一。王旭教授介绍了中国特有的“一国两制”制度, 并从法律保留、法律授权和法律备案三个维度介绍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立法、司法的运作范围与权力界限,并强调中国在处理央地之间关系时存在政治上高度统一、法律上明确规定、治理上各尽其职的耦合关系,同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最高原则。会中,双方围绕国家法在大国治理的法制度功能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与会的Paul Kirchhof教授高度评价了王旭教授基于中国经验和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深入回应,认为王旭教授介绍的理论努力“展现出精彩的雄心”,并详细解释国家法与宪法的理论联系,认为“国家”这一先验概念在政治与法的切面中体现为“宪法”,“宪法”则是国际法发展的高度文明产物,二者在国家统一中发挥不同的理论功能。同时,Paul Kirchhof教授还详细解释了德国基本法第115条债务刹车条款规定的历史背景。会后,王旭教授受杨东院长委托,代表法学院邀请Josef Isensee教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75周年院庆活动。


4月29日上午,王旭教授到访富有盛誉的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与德国著名宪法学家、国家最高学术荣誉“莱布尼茨”奖获得者Mölles教授就“国家法理论的基本结构与未来”展开深入交流。Mölles对王旭教授一行表示热烈欢迎。Mölles教授首先就德国国家法的当代谱系与基本要素展开介绍,他认为相对于施密特与凯尔森对国家-政治-法律关系的想象描绘,耶利内克提供了更为实质且规范的国家法框架。同时,德国国家法受到联邦制、教会制、规范层级理论、科学精神、欧洲共同体以及抽象本体论这六个方面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国际法的当代复杂理论结构。王旭教授从历史秩序中的国家法、法教义学中的国家法、社会理论的国家法三个层面重构了中国国家法的基本理论结构。王旭教授指出,中国宪法有着国家统一性与文明连续性的烙印,从而与西方宪法学中的所谓“立宪时刻”在历史性体验上存在根本区别,也为法教义学的开展提供实质正当性。同时,王旭教授提出要区分“实质国家”和“形式国家”,前者是一个国家法教义学构建的理论前提和诠释依据,后者则是前者进一步实证法的结果,可能会通过成熟的法教义学操作而被“消逝”。另外,国家主权在AI、信息数据等网络空间中迅速扩张,我们要认真对待卡尔·施密特“大地的法”概念原型在社会理论上新的调适和发展。双方还对Mölles两本经典著作《消失的利维坦》和《国家作为论证》,以及凯尔森、耶利内克等学者的国家法思想展开讨论,并讨论了中国对行政权力的控制方式以及中国合宪性审查制度以及宪法实施制度等问题,为未来国家法学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视角。

王旭教授受杨东院长委托,代表法学院邀请Möllers教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75周年院庆活动,得到了Möllers教授的积极回应。



4月29日下午,王旭教授到访柏林社会科学院,就“国家法理论的全球实践”与全球比较宪法所所长Mattias Kumm就国际前沿公法问题、国际法律形式与新发展等前沿问题展开实质交流。Mattias Kumm对王旭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当前德国国家法理论研究的历史性与现代性两个侧面。Mattias Kumm结合自身在纽约大学与柏林洪堡大学的授课经历,阐述当前国家法理论在德国需要深刻考虑全球化与党派的影响,认为国家法在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处理国家与欧盟的主体间性关系,同时,全球南方国家,包括南美的宪法实践为当下处理民族与宪法、政党与宪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王旭教授就中国国家法以及公法理论的前沿问题与实践问题展开具体介绍,强调人民意志与国家意志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成功实现同构,这既是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前提,也丰富了人类关于主权结构的思考。从而,民主与基本权利的实质性解释是自上而下的演绎过程,立法机关和学者从实践与理论两个维度丰富这两个主题的理论内涵。王旭教授进一步介绍了中国目前讨论的涉外法治概念,从国际层面看,涉外法治这个原创性概念是国家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搭建对于发挥国家主权在国际法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与大国影响力有重要的价值。双方还对中德的基本权利保护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

王旭教授受杨东院长委托,代表法学院邀请Mattias Kumm教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75周年院庆活动。


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法学院博士后王也陪同出访。在德期间,王旭教授代表杜焕芳书记、杨东院长看望了学院部分在德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和校友,勉励他们认真学习、深入交流、注意安全,积极关注学院75周年系列活动。本次行程紧密、充满学术深度与实质内容的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的国际影响力,展现了法学院学者的学术实力,赢得了德方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普遍尊重。下一步,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还将积极谋划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大型学术图书的翻译和编纂为战略支点,为扩大中国法学的国际影响力、在比较吸收基础上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将高研院建设为国际学术交流高地做出更多努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