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工蚁

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五一假期,很多人选择亲近大自然的户外活动,但近期,随着气温升高,户外的一群“危险分子”也活跃了起来,它们就是有着“世界上最危险蚂蚁”之称的红火蚁。查阅往年报道,四月、五月间被红火蚁咬伤的事件时有发生。

那么,红火蚁为何危险?能如何辨别与防范?我国对其的防控情况如何?4月30日,封面新闻记者就此对话了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专家许益镌教授。

被叮咬后轻则疼痛重则休克

出现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

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成虫体色为红棕色或深棕色。每年四五月份开始,待温度明显回升后,它们便会大量繁殖和觅食,直到七八月份结束,活跃期贯穿整个夏季。

相较于普通蚂蚁,红火蚁的攻击性更强,叮蜇时不会松口,还会用上颚钳咬皮肤,再将尾部鳌针刺入并释放毒液。

据介绍,被红火蚁叮咬后,一般会产生疼痛与灼烧感,在被叮咬部位的皮肤上可能会出现化脓现象,并伴随脓包的形成,“以我的经验,脓包可能需要1~2个星期才能慢慢消退,想要皮肤上完全没有叮咬痕迹,甚至需要约1个月的恢复时间。”

而对于过敏人群,红火蚁则更加危险。“(部分人)在遭受叮咬后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内,便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包括胸闷、心跳速度加快,以及全身性的过敏性皮肤肿胀等症状。在极端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甚至可能出现休克或昏迷的状况。”许益镌说。

2018年7月,广西一男子遭红火蚁叮咬后未及时就医,回家后昏迷,后抢救无效身亡;2024年5月,广东一男童被红火蚁咬伤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经紧急救治才得以脱险……

资料显示,红火蚁毒液主要组成成分包括水、生物碱和少量的蛋白,生物碱是造成灼烧感和水泡的主要原因,过敏反应则是由毒液中的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造成的。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建议,一旦被红火蚁蛰伤,先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然后涂抹皮康霜或皮炎平等药物来缓解,不要抓挠伤口,避免弄破脓疱感染。当被红火蚁叮蛰后如出现较大面积红斑、皮疹等,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剂等治疗;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全身性搔痒、荨麻疹、脸部燥红肿胀、呼吸困难、胸痛、心跳加快等),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诊疗。

在红火蚁出没地区活动?

建议采取物理防护

对于如何防范红火蚁的叮咬,许益镌表示,最佳方式即避免前往它们的出没地。在红火蚁入侵时间较长的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南方省市,许多生境都可能出现红火蚁,包括绿化带、公园、荒地、农田、果园等。


△农田中的巨型蚁巢

而在北方一些尚未有红火蚁入侵的地区,新建的绿化带、公园也可能暗藏危机,“红火蚁的远距离传播、扩散主要通过被人为种植、运输草皮苗木携带实现。因此这些新建的设施可能出现红火蚁。”


△公路边绿化带上的蚁巢


△小区草坪中的蚁巢

如果无法避免地需要在红火蚁出没的地点活动,许益镌则建议做好物理防护,比如穿靴子、戴手套等,“驱虫、驱蚊的药水对抵御红火蚁的效果不是太大,尤其是在红火蚁数量较多的地方。”

此外,许益镌指出,对于非专业人员,从外观上辨认红火蚁较为困难,但可以通过观察蚁巢形态进行辨别,“有一定规模的红火蚁蚁巢会在地面上隆起一个小土堆,特别是在下雨后,蚁巢上还会有新鲜的从下面挖上来的土。”相比之下,普通蚂蚁的巢穴通常不会出现这种隆起现象。

红火蚁防治难点多

但部分地区已能实现根除

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5年红火蚁在广东大部、海南大部、广西中东部、福建中南部、江西南部、云南东部和南部、四川西南部等区域总体偏轻发生,局部点片偏重发生;在重庆大部、湖南南部、贵州南部、浙江中部和南部、湖北中部等区域零星点状发生。全国发生面积在580万亩左右。

许益镌表示,近年来,我国红火蚁的危害和入侵蔓延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但想要完全阻止它们的扩散,乃至将它们彻底消灭十分困难。


△利用撒播器撒施饵剂

因为一方面,红火蚁的扩散能力极强,它们常常会随着带土苗木、植物传播扩散,除非对来自红火蚁发生地区的每一株苗木都进行细致检疫,不然总会有“漏网之鱼”;另一方面,红火蚁强大的繁殖能力令它们很难被完全消灭,在大型蚁巢中,蚁后可多达几百上千头,蚂蚁的数量可达数百万头。此外,红火蚁作为土栖昆虫,可生存在缝隙、地下,具有隐蔽性,这也为防治工作带来了额外的挑战和困难。


△红火蚁蚁后

然而,自从2004年我国首次发现红火蚁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针对红火蚁的防治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


△无人机撒施饵剂

据许益镌介绍,当前红火蚁的防治工作以化学防治为主。在过去的20年中,药剂研发不断取得新进展,防治效果显著提升,而红火蚁防治中的监测、施药技术也发展得更加便捷高效,能够实现在手机上利用云采集系统进行监测调查,同时还能借助工具设备乃至无人机进行施药,“在一些红火蚁的新发生或点状发生区域,已能实现它们的根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