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

隐翅虫成了社交媒体上的

“热门话题”。

不少人被

“千万不要拍打隐翅虫”

“隐翅虫毒液堪比硫酸”

这样的提醒吓到,

心里直打鼓:

这小小的虫子,

真有这么可怕吗?

马上就要五一假期了,

出门旅行会遇到这种“飞行的硫酸”吗?

为此,

新民晚报记者专访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汤亮,

为大家揭开隐翅虫的神秘面纱。



汤亮所在的环境昆虫学实验室内,研究隐翅虫已有20余年,不要一谈隐翅虫就色变。“尽管隐翅虫家族庞大,但有毒种类极少。我国常见的毒隐翅虫仅三种,市民无需过度恐慌。”

有毒隐翅虫仅占极小比例

“人们对隐翅虫的认知往往局限于其毒液对人体有很强的危害。实际上,毒隐翅虫在其家族中仅占极小比例。”汤亮介绍说,隐翅虫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科之一,全球已知6万多种,中国记录6000多种。“我国常见的可导致隐翅虫皮炎的毒隐翅虫仅三种,比如,梭毒隐翅虫。它们体色红黑相间,体液中含有称为毒隐翅虫素的酸性化合物,隐翅虫皮炎就是由这种物质导致的。一旦虫体被拍碎或受伤,毒液接触皮肤后会出现线状红斑、脓疱甚至糜烂等症状。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飞行的硫酸’。”

汤亮说,上海地区因城市环境特点极少会出现毒隐翅虫与人接触的案例。“它们多栖息于南方湿润地区的溪边草丛或植被茂密处,上海城市环境中较少见。市民若在郊区活动,只要不误触误伤毒隐翅虫即可。”

隐翅虫逐渐进入活跃期

通常,毒隐翅虫的活跃始于每年4月,在6月到7月达到高峰。今年因为气温升高较快,毒隐翅虫的活跃期有所提前。“从科学角度来看,隐翅虫皮炎近期在各地的高发确实与气温密切相关。”汤亮说,即将迎来五一假期,不少市民担心外出旅游会遭遇“毒虫攻击”,隐翅虫的活跃期主要集中在夏季高温时段,五一期间数量还较少,到了暑假可能需要更多关注。“毒隐翅虫多栖息于南方河流、湖泊附近的植被区,夜间受灯光吸引可能飞入室内。市民若前往郊野湿地露营或南方旅游,需重点防范。”

他特别强调,隐翅虫防范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而非“如临大敌”。“隐翅虫攻击性并不强,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当虫体被拍碎导致有毒体液接触皮肤时才会引发皮炎。”

此外,人们还能通过观察隐翅虫的外貌来判断其是否有毒。从外观上看,毒隐翅虫大多有着红黑相间的体色。“不过,一些无毒的隐翅虫会‘模仿’有毒隐翅虫的样子来保护自己。为了保险起见,看到红黑相间的虫子,尽量不要去触碰它。”汤亮说。

扮演城市生态的“清道夫”

在社交媒体上被“黑”惨了的隐翅虫,其实并不是一个危险种群。汤亮说,绝大多数隐翅虫在城市生态中扮演着“清道夫”角色——它们以小型昆虫和真菌等为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养分循环。它们默默维系着生态系统的运转,是物质和能量传递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

2025年4月,上海首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还公布了一项重要发现:土生土长的上海膝角隐翅虫可能为隐翅虫家族“新添一员”。这种体长不足1厘米的小型甲虫栖息于湿地环境,其独特的生殖器特征与已知种类显著不同,成为昆虫学历史上又一个以崇明岛为模式产地的新物种。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上海生物多样性“家底”,更印证了城市生态修复的成效——崇明岛的水质改善与湿地保护为隐翅虫提供了理想栖息地。

隐翅虫防范指南:三步远离风险

  • 轻柔驱赶:发现隐翅虫落在皮肤上,用纸片轻拂或吹走,切勿拍打。
  • 紧急处理:若虫体破裂,立即用胶带粘除残留毒液,流动清水冲洗,辅以冷敷缓解灼痛,并及时就医。切勿自行涂抹酒精或民间偏方。
  • 科学防护:安装纱窗、减少夜间强光源,可显著降低隐翅虫入侵概率。户外活动穿长袖衣裤。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马丹

编辑:李争

编审:陈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