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城市音乐会客厅胡琴悠扬、鼓乐声声,民乐专场——钟笑天博士学位音乐会在这里举行。市民观众济济一堂,有音乐爱好者,有琴童和家长,还有各大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家纷纷表示,能来这里听一场音乐会实在太幸福了。近期,上音接连举办多场博士学位音乐会,作为上音校园开放品牌活动之一,向广大市民预约开放。
博士学位音乐会是上音研究生教育考核重要环节之一,因其卓越艺术水准备受关注。上音校园开放一年多以来,统筹推进公共空间高品质开放与学校高质量发展,陆续向市民开放博士学位音乐会等高水平演出,展示上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为市民打造开放的艺术空间和高雅殿堂。
表演专业博士之路漫漫
本学期,声歌系陈阳,管弦系张洋、潘哲宇、杨康,民乐系钟笑天等相继举办博士学位音乐会。陈阳、张洋均为上音青年教师,他们专业精湛,演出经历丰富,屡获国内外各大奖项,如今一边承担教学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
在张洋看来,表演专业博士学位不仅要求高水准的演奏能力,还需通过学术研究拓展艺术边界。博士学位音乐会需要包含一些创新作品,4月11日,他的首场博士学位音乐会即精心选曲,上半场由两首民族乐派的小提琴奏鸣曲——席曼诺夫斯基与格里格组成,下半场为《小提琴、钢琴与弦乐四重奏协奏曲》,由法国作曲家肖松创作,很少在国内上演。为此他特邀上音首位小提琴博士花卉、首位大提琴博士郭配垚、青年钢琴才俊王晨,以及管弦系优秀学生李秉璋、徐硕,共同呈现了一场高难度室内乐表演。
张洋9岁考入上音附小,师从俞丽拿教授,出国深造后回归母校任教。他的成长和人生都围绕着上音,深感幸运和重任在肩。在上音的学习和工作,让他深刻体会到,“以学术支撑艺术,以艺术反哺学术”方能探寻音乐的真谛。
潘哲宇也在上音度过了16年时光,音乐不断滋养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认为,音乐能直接触及心灵,它会在夜深人静时陪伴你,影响你未来人生中的选择和判断。
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和孜孜追求,潘哲宇选择继续深造,在导师李继武教授支持下,参加了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这次特地赶回来筹备博士阶段最后一场独奏音乐会,第二天即飞赴德国。他的音乐会聚焦捷克作曲家安东尼·德沃夏克的两部重要大提琴作品《G小调回旋曲》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一气呵成的演奏,精彩演绎出音乐中的诗意与情感。同伴杨康、曾誉祺、周妍孜搭档完成整场演出。
近年来,上音充分调研、周密筹备,逐步设立表演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包含指挥艺术、声乐表演、弦乐演奏、钢琴演奏、民族器乐表演、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等,高质量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培养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全面发展、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艺术人才。
学术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
镜厅内,观众们不时举起手机、相机,记录下音乐会难忘瞬间。
刚刚完成首场博士音乐会的钟笑天,是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她多次举办个人音乐会,并与国内外各大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她坦言,开放博士学位音乐会让她既兴奋又紧张,一方面表演艺术需要观众,另外博士阶段学习要求更高,导师霍永刚教授希望她呈现更多新作品,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对专业来说是一次考验。
杨康在这里举行了他的第二场博士学位音乐会,演奏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部大提琴作品。他认为,演奏是一门对外展示的艺术,这样的开放形式可以为今后的演奏积攒经验。杨康从上音附中起不断以多个专业第一名一路攀登至今。演出当天,镜厅内观众爆满,很多市民加座进来观看,令他颇为惊喜。他认为,这种开放的形式不仅提升了个人演出的社会价值,使学术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更强化了上音作为文化地标的公共属性。
潘哲宇直言,这样的音乐会可以更多。镜厅的演奏效果比想象中更令人满意,尤其当晚借来这把1770年的意大利老琴,声音和状态俱佳,为他的演奏锦上添花。
开放博士学位音乐会成为市民近距离接触上音学术成果的窗口。这种开放打破了象牙塔的界限,体现了艺术院校的社会责任。张洋表示,公众的反馈也为演奏者提供了新的灵感,及时关注作品的创新性与文化共鸣。同时,如何平衡技术难度与情感传达成为重要课题。
2024年元旦,上音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一年多以来,上音校园开放不断升级,先后举办多个主题展览、蔡元培美育大讲堂、草坪音乐会等,并陆续开放各类型高水平演出,建设可阅读、可聆听、可感知的“沉浸式”开放校园,服务城市文化建设,多项品牌活动深受市民喜爱。
来源:管弦系、民乐系、声歌系、研究生部、宣传部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