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和我一样,刷国外美食vlog时常常一头雾水。前阵子在B站上看到一个英国小哥拍中国的“美食黑名单”,结果看到一块奇奇怪怪的奶酪,顿时乐了——这不就是传说中“蓝纹奶酪臭袜子味”吗!弹幕也是神回复:“我国的狗都不吃”“这玩意凭啥能爆红?”不过欧洲人真的为它疯狂,据说好奶酪能拍出天价。今天咱就来聊聊,这货凭啥在中国这么不吃香却在国外排队疯抢,顺便给想尝鲜的朋友长长见识。


一、蓝纹奶酪,臭名远扬也走红

我最早知道蓝纹奶酪,还是大学某次中外美食品鉴课(别误会,其实就是超市买现成的那种)。打开包装那一刻,味道直接从教室门口冲进鼻腔,大家一致懵圈:这不是小时候忘记洗的袜子味吗?!我还真有点被吓到。有同学咬牙切了一小块,结果各种表情包齐飞——有人夸“有风味”,有人转头就吐,老师在一旁拍手哈哈笑:“这可是欧洲贵族的心头好啊!”

百度了一下,才发现这玩意历史可悠久了。蓝纹奶酪主要是牛奶或羊奶发酵制成,把真菌——也就是青霉菌接种进去,让它自然生长,所以就有了满满“蓝灰色大理石”的花纹。法国、意大利、英国都把蓝纹奶酪当特产,比如法国的罗克福(Roquefort)、意大利的哥根佐拉(Gorgonzola),连名字都透着异国气息。早在几百年前,欧洲就用这种发酵来给奶酪提鲜,本地人吃了几百年,咱刚接触当然要适应。


二、价格真的高,贵得有点离谱!

如果你是超市常客,应该见过冷柜里贴着进口标签的蓝纹奶酪,动不动一小盒就要四五十、一百多块。按克数算,简直是“乳制品里的黑钻石”!我特意问了店员,他说这货因为发酵周期长、精细,运输保存又麻烦,而且需要冷链到位,成本居高不下。还别说,在欧洲超市,某些稀有奶酪品种单价能比普通牛排还贵,买得也是仪式感十足。

不过,也有一些“平民版”。比如国内做西餐供应的小品牌,价格能低到三四十一盒,品牌不响但味道倒也正宗。可是,相对欧美那种专门酒庄定制、手工老厂的顶级货,这种平价蓝纹只能说是让你提体验而不是高规格享受。(不过我觉得……咱真的不必强求啥“纯正血统”,能让舌头少一分抗拒就及格啦!)


三、为什么国内不流行?难道只是“臭”?

这个问题我真研究过一阵。其实啊,味道冲只是表象。亚洲人的饮食习惯和欧洲人差异挺大。我们讲求清鲜、自然、温和,奶制品就爱新鲜牛奶、酸奶,再高级点是马苏里拉、车达这些比较温和的奶酪。蓝纹奶酪的“发酵臭”,对咱来说像变质了,习惯不了很正常。而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欧洲那边天气冷、早年生活艰苦,腌、发酵、储存腥味食物对人体供能有好处,所以文化和历史都决定人家爱那一口。


不得不说,国内外对“重口味”奶酪的态度,和皮蛋、臭豆腐在国外被震惊是一样的。换个角度看,外乡味道那就是要过一遍心理关。


四、不同价位、口味体验实测

说到体验,我可是认真“以身试毒”的!

第一次朋友聚会,带来一小盒法国蓝纹,大家试吃前还特意上网搜“蓝纹奶酪怎么搭配比较下饭”。事实证明,直接吃味道那叫一个冲,入口像被酸骚咸袭击,余味还带点蘑菇气和海风味。搭配点蜂蜜、坚果和水果勉强能下口,搭红酒、配面包也成了西式“标配”。我觉得稍微雪藏一会儿,温度低点,味道没那么冲。我自己最喜欢抹面包或者和意大利面一块吃,味道能拯救不少亚洲味蕾。

有一阵试过便宜品牌的,感觉略咸,味道怪,蘑菇味重。后来陆续又买了意大利原包装那种,不吹不黑,质地更细腻,臭味也有层次感,不是单一那种“打嗝返味”的感觉。高端货“发酵臭”更接近坚果、湿树林那种香。如果你是想试试鲜,建议先买小份,别大手一挥买好大一盒,亏大了!


五、选购小窍门和实用建议

很多小伙伴问,怎么挑蓝纹奶酪?

  1. 新手建议买超市份量小的、进口标签清楚的——贵点保证味道

  2. 看表面霉斑分布均匀的,太干太湿、或有异色就别碰

  3. 不喜欢“纯放味”,可以配蜂蜜、核桃、葡萄酒试

  4. 剩下的奶酪用保鲜膜包好,最好冷藏,短时间吃掉别存太久

  5. 有条件可以找几款小盒做比对,找自己能接受的口味范围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劝大家如果有条件,不妨一试。咱不用非得和外国人一比高下,也没必要“自我鄙视”。地球那么大,大家各吃各的,觉得好吃就加个鸡腿,接受不了也无所谓,别勉强自己。

蓝纹奶酪在中国虽然难称爆款,但在零食进口铺、高级餐厅、烘焙圈都慢慢有了小众拥趸。以后去超市看见冷柜里那一小块,别这么快翻白眼,把它当个新鲜玩意尝尝,是冒险也是乐趣。说不定哪天你也能“嫌弃它臭,还一口接一口”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