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颖

博物馆是时代的记忆仓库,保存着最纯粹的文化基因。“三月三”是中华文明活态传承的典型代表。《博物馆里的“三月三”》基于文物实证与活态传承双重视角研究,让沉睡的文物成为唤醒文化记忆的密钥,打开博物馆视角下“三月三”节日文化的厚重之门,完成对传统节日的深度思考和文化基因的现代解码,最终推动传统节日文明的源代码在数字时代的传承。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

陶颖 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一书的叙事,本质上是一场文明的解谜与重构。本书旨在通过对博物馆里与“三月三”相关的藏品进行解读,使读者了解古代上巳节到今日“三月三”的历史演变、各民族欢庆“三月三”的节俗,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从中领悟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华民族文化。

在我国传统的年节文化中,无论是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五月初五,还是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在人们的现实生活里发挥着重要的岁时作用。唯有“三月三”,除在部分地区存在外,渐渐被世人所淡忘。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习俗丰富多彩,曾是全国性、全民性的节日。上巳节中祓禊、曲水流觞、郊游踏青、女儿节等文化活动,在一些地区依旧影响着现今的人们。

祓禊,“祓”指祛除病气,“禊”指清洁身体,形成于先秦时期,是上巳节最为古老的习俗,是驱除不祥的仪式,以达到除灾祛病、祈求福祉的目的。人们会在“三月三”这一天相约来到河边、湖畔,在祭司的主持下,以香草涂身,用河水或湖水进行沐浴,祈求洗去一年所有的不顺与灾难疾病。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逐渐从宗教仪式演变为文人雅士的聚会活动,曲水流觞成为最为流行的习俗,饮酒赋诗,展现了高雅、放松的娱乐方式。

唐代,上巳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除了祓禊和曲水流觞,踏青、宴饮、斗草等活动也逐渐流行。有杜甫《丽人行》描绘唐代上巳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有帝王主持曲江赐宴的盛况。

宋代,因理学盛行,上巳节失去了生存的文化环境,其活动衰落并逐渐地方化。

明清以后,上巳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在浙江、陕西、湖北等部分地区,会在“三月三”这一天为女子举行及笄成人礼,象征着女孩已经成长为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女性。农历三月正值春暖花开,男女老幼走出家门游春赏景。郊游踏青不仅促进了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社交聚会的好时机,也为人们节庆之后专注春播耕种养精蓄锐。

如今,在我国浙江、福建、湖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省区,传统“三月三”的习俗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三月三”有山歌对唱、抛绣球、打铜鼓、祭山、吃五色糯米饭等活动,是壮族、黎族、畲族、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仫佬族、彝族、仡佬族等多民族共享的节庆日。

在我们的藏品故事中,从《从甲骨文谈上巳节》到《彩调剧本〈刘三姐〉》,《兰亭集序》与曲水流觞,壮族绣球与歌圩文化,网兜彩蛋与五色糯米饭,“三月三”的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时间重合、习俗融合、传播重构,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三月三”,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节日,从先秦时期的上巳节一路走来,跨越千年,演变为今天流传于我国南部各地的盛大节日。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有什么?或许我们从一件件藏品的文化解读里可以找到“三月三”叙事的终极意义。从上巳节到“三月三”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文化“因时而变,因地而异”的包容性,其文化内涵至今仍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焕发活力。“三月三”已成为贯通古今的文化纽带,在村寨邻里、山林乡间、广袤大地上延续传承着文明永续的生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