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逸飞

地点:浦东美术馆

时间:4月26日-10月12日

“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以陈逸飞诞辰80周年为契机,全方位呈现艺术家创作生涯每个阶段的整体样貌和思想转变。

陈逸飞成长于上海,15岁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随后进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很快成为油画组负责人。整个七十年代,他创作了《开路先锋》《黄河颂》等主题性绘画,其中《占领总统府》以纪念碑般的构图定格历史性时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主题性艺术作品之一。1979年的《踱步》以史诗般的画面重构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重要瞬间,他自己的背影则代表着对于历史的审视。

1980年,陈逸飞赴美留学。这一时期,他以“水乡”系列和“音乐家”系列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凭借独特的东方之美,他成为首位在西方主流艺术市场引发关注的中国当代画家。“水乡”主题创作后来也贯穿了陈逸飞整个职业生涯,体现出他对江南文化的眷恋。

20世纪90年代,陈逸飞回到上海,随后开始创作“仕女”系列和“西藏”系列。“仕女”系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追忆并想象海派文化。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由著名导演王家卫执导的大热影视作品《繁花》使陈逸飞再度走入大众的视野。该剧设定于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恰好与陈逸飞发展海派绘画的时期相重合。剧中,艺术家笔下的《玉堂春暖》和《仕女与鸟笼》作为背景亮相于至真园。通过本次展览,观众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这两幅作品的真迹。

陈逸飞在影视、时尚、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积极探索。他创立“Layefe”时尚品牌,创办《青年视觉Vision》杂志,并且涉足影坛,先后执导拍摄了《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往上海》《理发师》等四部电影。同时,他积极参与上海城市更新和浦东的开发开放,留下了一系列环境艺术作品和公共艺术雕塑,也为泰康路艺术街区的规划、上海世博会的前期策划做出了贡献。


重塑景观

地点:西岸美术馆

时间:2025年4月29日-2026年10月18日

展览聚焦1906年至今”风景“主题的演变,这些作品回应了现当代艺术语言的发生与变迁,也是艺术家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心灵写照。展览由蓬皮杜中心策展人克里斯蒂安·布莱昂策展,通过七个章节,邀请观众走过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一系列艺术流派,在深入现当代艺术史上重要作品的同时,关注人与自然、城市化进程、生态可持续等热点议题。

自2019年起,蓬皮杜中心与西岸美术馆已经联合推出近30场重量级展览,吸引观众超200万,展出藏品逾1200件。这个展览也开启了双方新一轮的五年合作。

建造上海

地点:西岸美术馆

时间:4月29日-8月3日

“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由西岸美术馆携手同济大学共同策划,是首个立足上海本土,聚焦上海建筑的艺术展览,也是首个系统研究和呈现上海现当代建筑与城市发展历程的专题展览。通过九个主题板块,超80个经典案例、逾300件展品,细腻呈现上海城市的肌理与文化演进的剖面。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建筑与城市空间的重建成为国家新的政治经济议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开发重塑了城市面貌,而本土与国际建筑师的合作带来了新的建筑类型和街区模式;而今,随着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更新项目正在积极应对历史延续性问题,将当代城市新篇章融入其历史之中。

同期开放的展览还有“大卫·霍克尼:更大,更近”,由艺术家携团队历时三年打造,通过巨幕投影,环绕声场与超大尺幅墙面,构建出艺术家独特的视觉体系,沉浸式巡览其六十余载创作生涯。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4月26日-7月27日

本次展览通过逾400件展品来讲述贝聿铭的故事,包含绘图手稿、建筑模型、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等。展览分为“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地产和城市再开发”“艺术与公共建筑”“权力、政治与赞助者”“材料与结构创新”“以设计重释历史”六个主题,充分展示贝聿铭独特的建筑手法,也将其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显示建筑与生活之密不可分。

展览由香港M+主办,这也是这位美籍华裔建筑师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全面回顾展。此次展览在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也是重访贝聿铭建筑生涯的起点。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从香港来到上海,接触了新的建筑、艺术与生活方式。他常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徜徉在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见证了“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的冉冉升起,也因此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志向。

如此漫长,如此浓郁

地点:世博会博物馆

时间:4月16日-6月8日

“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呈现黄永玉90岁之后的创作,这些作品不染暮气,反而有一种愈发精进的向上感。要在100岁那年办一场百岁画展,而且全用新作,是黄永玉老先生的一个心愿。为了这件事,他每天早起、勤奋画画。遗憾的是,在2023年,99岁的他离开了,心愿未了。

由此,“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像是人间剧场里不肯谢幕的老顽童,向世人的最后一次尽兴炫耀。北京画院院长、展览总策划吴洪亮介绍,展览名称取自黄永玉散文《太阳下的风景》,“漫长”在于他近一个世纪的生命跋涉,“浓郁”在于他对世界永不餍足的好奇与深情。


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

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正殿及东西雁翅楼展厅

时间:4月1日-6月29日

今年是故宫建院100周年,本次展览尤其受瞩目。展览主题“乐林泉”取自展品《皋涂精舍图轴》上乾隆御笔亲题的诗句。“林泉”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诗意表达,“乐”于“林泉”,则指人们在园林中寄托的栖居追求。

这次展览拿出很多珍贵的古画,比如宋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与此同时,也有莫奈的《睡莲》、伦勃朗的版画等。展览整体分为六大主题:雅集、鉴藏、游山、静修、观花、畅音,最大的亮点是“中外园林艺术对话”。

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

地点:故宫神武门展厅

时间:4月15日-7月27日

本次展览为中国首个米诺斯文化专题特展,汇集希腊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珍藏的172件(套)珍贵文物及1件现代复原展品,分设“神话”“迷宫”“青铜”“巧匠”“雕像”“远航”6个单元。展览在神武门展厅“重现”著名的克诺索斯王宫遗址,营造沉浸式观展氛围。观众可沿着“代达罗斯”的足迹,全方位感受米诺斯建筑、壁画、文字、青铜、彩陶、金饰、石器、印章及雕像艺术之美。展厅结尾特设“海月同辉”篇章,展出故宫博物院藏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13件重要文物,同台展示人类早期文明的多元性与共通性。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

地点:北京展览馆

时间:3月29日-10月28日

本次展览以“复制洞窟+文物+壁画彩塑+文化体验”为架构,全景展现敦煌艺术的千年积淀与丝路文明的开放包容。展览历时三年研究、策划与筹备,依托高精度数字技术与匠心手作,将跨越十个朝代的九座莫高窟艺术精华,近300幅/件高保真壁画与彩塑,凝练于逾3000平方米的展厅中。

展览中的复制窟有9个,包括莫高窟的285窟、220窟、45窟、17窟、3窟、158窟、217窟、57窟,以及榆林窟的25窟。它们都是莫高窟、榆林窟的特窟,时间跨度从西魏到元代,应该说是每一个时代最精华、最具代表的石窟。展览还有来自莫高窟61窟的《五台山图》的巨幅壁画,以及临摹的敦煌壁画。

逐光而行:2025中央美院毕业季作品展

地点:中央美院美术馆

时间:4月29日-

今年的毕业季作品展分为3个阶段,研究生展从4月29日开始到5月15日,本科生展分别是5月20日到6月3日、6月8日到6月22日。

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毕业展,而是一次充满情感与思考的艺术之旅。542名硕博士研究生,通过画布、雕塑与数字艺术,将各自的困惑与期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没有固定的形式,每一种艺术语言都是对生命不同层面的感知与探索,让观众感受到的是时间与空间交织的力量。每一位艺术家选择以光为舟,迎接未来的时刻,展览便不仅是终点,而是进一步探索的起点。

这些作品如同璀璨的星空,每一颗星星都在讲述着自己的传奇,观众可以在展览中看到他们都在关注些什么,他们的内心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呈现。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3月22日-6月15日

韩裔美国艺术家安妮卡·易(Anicka Yi)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另一种进化”,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未来生物实验室”,将观众拖入一个由细菌、AI算法、基因工程和哲学思辨编织的异质世界。

展览以近40件作品横跨其二十年创作生涯,既有早期标志性装置《给GG的出租车先生》(2012/2025)中对生命脆弱性的隐喻,也有2024年新作《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中AI生成的虚拟生命体。如果说当代艺术常以视觉霸权统治感知,安妮卡·易则用气味、触感与微生物的“在场”试图颠覆这种霸权,也将艺术推向了更原始的感官战场。这次展览深入探索她在生物学、技术、哲学与艺术的交汇处构建的多感官世界,展现其作品在流动的系统背景下,对人类经验进行的大胆而细致的反思。


文化原乡 福地壤塘

地点:北海公园阐福寺

时间:4月29日-

恰逢北海公园对公众开放100周年,第二届“文化原乡 福地壤塘”2025北京行活动在北海公园启幕。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携500余种工艺美术精品、文创产品亮相,涵盖绘画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编织印染工艺、堆(刺)绣工艺、木(石)雕工艺等。壤塘的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也在现场展示唐卡绘制、手工编织技艺。壤塘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壤塘,意为“财神居住的地方”。壤塘非遗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省州非遗代表性项目上百个,已建立非遗传习所47个,并在上海、温州等地建立了23个非遗飞地传习基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