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中国讯(司柏格 通讯员:彭俊源)在祁东县楚源学校的非遗工坊内,学生正通过3D打印技术复原汉代漆器纹样,与祁剧团合作开发的“楚风文创盲盒”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篮球场上,佩戴智能运动手环的校队队员利用实时数据优化战术,其战术模型斩获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所扎根湘南的民办学校,以“五育融合”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逐步成长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作为湖南省首批“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校”,楚源学校构建“基础+拓展+挑战”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机器人编程、祁剧表演、创意烘焙等60余个社团,打造覆盖科技、艺术、劳动等领域的“课程超市”。2024年省级科创大赛中,学生谭畅团队的《航空报国 响彻九天》作品摘得银奖;劳动教育基地“耕读园”年产果蔬超2000斤,成为全县劳动教育标杆。“‘双减’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通过课程重构实现教育质量的乘法效应。”校长刘慧的办学理念,正通过实践转化为可见的成果。
面对县域教育资源瓶颈,学校以科技创新破局。湘南首个“人工智能教育中心”内,自主研发的AR古诗文教学系统将《赤壁之战》场景立体还原,学生古文理解率提升40%;体育教研组运用动作捕捉技术优化训练方案,男篮队员王梓轩的突破速度从3.2米/秒提升至4.1秒。这一创新模式已通过全省教师培训会推广至43所乡村学校,惠及师生1.2万人。
湖湘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入,为教育改革注入灵魂。在省教育厅指导下,学校与湖南师范大学共建“非遗数字化传承基地”,祁剧唱腔融入声乐课堂,渔鼓制作编入劳动教材。学生创作的《楚风新韵》数字藏品在省级文博平台上线后,吸引27万人次围观。近三年,教师团队斩获国家专利2项、市级教学奖49项,其“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被纳入《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成为全省教研范本。
从硬件升级到协同发展,学校全方位构建育人生态。92寸激光教学系统与16间省级标准功能教室(含机器人实验室、科学宫等)打造现代化教学场景;校车管理严格执行“六固定”制度,专职生活老师护航177名乘车学生安全;与衡阳县西渡镇中心小学开展的“手拉手·共成长”联合教研,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改革成效在多维度显现: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从68%跃升至89%,家长满意度达97.6%;舞蹈《禾塘童谣》斩获祁东首届“黄花节”最佳节目奖,建班制合唱团连续三年蝉联市级一等奖。省教科院专家评价称:“楚源实践破解了‘五育割裂’‘资源匮乏’等县域教育共性难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强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南路径’。”
如今,学校正着手开发“五育素养数字画像”系统,推动评价体系革新。这场始于湘南一隅的教育变革,以“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将课程创新、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熔铸一炉,不仅让祁剧的婉转唱腔与3D打印机的嗡鸣声在校园共鸣,更以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果,诠释着“三高四新”战略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