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正值春耕好时节,在青海省海东市,依托国网青海电力“石榴籽+”优质供电服务,特色种植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加速崛起,民营经济焕发蓬勃生机。

5月1日,海东市乐都区岗沟街道熊沈家村普罗旺斯西红柿温棚里,农户们采摘、分拣、装箱,忙得不亦乐乎。


电力员工帮助客户检查西红柿大棚用电设备。祁凯凯摄

“姚大哥,温棚内的用电设备都检查完了,一切正常,如果再出现其他用电问题,您随时给我打电话。”国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东乐都)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李玉珠再次上门检查温棚用电设备。

普罗旺斯西红柿的生长对温度和水分要求极高,温棚温度要控制在20至25摄氏度,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花芽分化不良,进而影响果实发育。“控温、保湿、灌溉设备都离不开电,我们温棚里的温度、湿度始终保持恒定,西红柿长得好。”负责人姚世鑫说。

清明节过后,普罗旺斯西红柿进入丰收期。据姚世鑫介绍,今年西红柿长势格外好,预计增产15吨左右,两间大棚月产值有望突破3万元。

前不久,姚世鑫打电话向当地供电所求助,温棚内灌溉设备突然停止运行,此时正是西红柿灌溉的关键期,缺水会严重影响到西红柿的口感。

党员服务队队员李玉珠立即赶往现场排查故障。仅用了40分钟,清澈的自来水又哗哗流进滴灌管网,及时为3600株番茄“解渴”,也为姚世鑫守住了丰收。

为保障“菜篮子”丰产,国网海东供电公司依托“石榴籽+逐光南凉”服务品牌,建立以温棚为重点的“一户一策”供电保障机制,常态化开展设备巡检、用电指导、安全排查,全方位护航春耕春种。


电力员工在高原绿色生态育苗基地智能温室内开展用电设备“义诊”。祁凯凯摄

以富硒番茄为首的特色种植产业“借”电生金,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在电力的加持下同样火热。

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的乡村产业园,藜麦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香气扑鼻,青海高原农夫农业有限公司的8条电气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从磨面到打包实现全程自动化,日产藜麦麻花达1吨,年销售额突破2300万元,产品远销全国10余省份。

“电就是我们产业的‘命脉’,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电力供应。”负责人杨正林说。当天,国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东平安)共产党员服务队对该企业的供电设备开展专项用电检查,从源头排查隐患,为企业稳定生产保驾护航。

国网青海海东供电公司聚焦乡村产业全链条发展,主动对接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从电源接入到运行维护,因地制宜制定“一户一策”供电保障方案,确保农村产业用好电。

在富硒产业园内,种植大户袁发存通过引进粉条加工机械设备,实现了马铃薯粉条的全电气化、全天候生产,每年产能达600吨,产品销往内蒙古、云南等地,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以前晒粉条还得看天吃饭,现在用上电,全程机械化操作,不仅效率高,品质也更稳定。”国网青海海东供电公司依托“石榴籽+”特色供电服务,为袁发存的合作社提供“三零三省”服务,科学制订配套电网改造施工方案,架设了1台160千伏安变压器,助力合作社发展壮大。

近年来,国网青海海东供电公司以“石榴籽+”供电服务体系为引领,结合“村网共建”便民示范点建设,深入推进供电服务前移、网格化管理,主动对接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民营经济主体,精准制定差异化服务措施,从电源接入到运行维护实现全链条保障,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一场场及时雨般的电力保障,为高原春耕春产按下“加速键”,也为民营经济壮大增添了底气。(杨启红、祁凯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