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来自北京平谷区的宫成,这位从河北承德大山走出的农民,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作为北京功成名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他用三十年光阴,踏出一条从艰苦创业到带领乡亲致富的不凡之路。

小老板一根筋 跑遍7省市为平谷大桃找销路

宫成的奋斗起点,要从16岁那年说起,他怀揣借来的50元钱,蹬着一辆二手板车到北京卖农副产品。经过多年的打拼,最终他在平谷区刘家店镇扎下根来,成为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小老板儿”。

“在村民眼里,我这个‘小老板’是个‘一根筋’,满脑子想的都是桃,满脑子都琢磨着怎么帮乡亲们多挣点钱。”宫成笑着说。二十一世纪初,平谷大桃产业遭遇了发展瓶颈。当地大桃产量逐年攀升,但销售渠道却十分有限,大量的桃子滞销,果农们看着辛苦种植的桃子在桃园里烂掉,心疼得直抹眼泪。宫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只有打开市场,才能真正帮助乡亲们摆脱困境。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找销路的艰难旅程。

他三下江南、两入云贵,多次深入福建广东等地,独自背着桃筐找信息、找思路、找销路。“在杭州水果市场,我连续3天蹲守,终于见到采购经理,却被告知北方桃太硬,南方人不爱吃;转战福建时,台风过境,我护着一筐样品桃,浑身湿透地站在超市门口;最艰难的是在广州,方言不通,我就画了个示意图跟他们交流……”两年间,宫成跑遍7个省市磨破8双鞋,终于打开了南方市场,并逐步将大桃卖到了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力解决了大桃滞销问题。“看着乡亲们手里攥着卖桃子挣来的大红票子,我感觉付出得值了!”回忆起曾经的奋斗时光,宫成感慨万千。


种植引入标准化 合作社插上金翅膀

2005年,在平谷区政府的帮助下,宫成创办了北京功成名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60余户,将“单打独斗”转为“集群作战”。

与此同时,合作社结合南方地区果品产销成功经验,提出了平谷大桃生产标准化、储存科学化、营销品牌化的“三化提升”。在生产标准化上,邀请专家学者到田间地头进行授课培训,引进应用果树长枝修剪、算数疏果、果实套袋等多项新技术,确保长出的桃个个都是精品;在储存科学化上,宫成出资建起3个保鲜库,采用“梯度降温法”,让桃子保鲜期延长至20天,有效解决了大桃不易储存的难题;在营销品牌化上,合作社成为北京市平谷区第一批获准使用国家专用地理标志的合作社,同时,他们申请的“果味飘香”专用商标以及“瑶池飞天”专属礼盒也相继注册并投入使用,为平谷大桃打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

在科学的管理下,合作社就像插上了金翅膀,社员们人均果品增收达到3000元以上,大幅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社员李大姐去年靠着种植大桃供女儿读大学,她高兴地拉着宫成的手说:“宫社长,咱这桃真成金疙瘩啦!”

“互联网+大桃”开启新农业序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宫成再次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商机。他意识到,互联网不仅能拉近客户与桃农的距离,让客户实时了解大桃的生长过程,还能减少中间环节,拓宽销售市场。于是,他带领社员们迅速行动起来,开启了微信朋友圈营销。他们通过拉群、转发、推广、引流等方式,建立起了自己的互联网营销圈,构建了“点对点产地直销”的新模式,拉开了“互联网+大桃”的新农业序幕,实现了“早上在树上,中午在路上,晚上在舌尖上”的美好梦想。如今,合作社社员利用互联网营销的参与率达到100%,电商销售额突破五千余万元,消费者回头客攀升68%。就连65岁的社员王大爷,也戴着老花镜核对网上的订单,笑着说:“我这老把式,也赶上新潮流啦!”

30年的风雨兼程,宫成从一个板车少年成长为带领桃农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的价值和梦想的力量。“我将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把这辆带领农民致富的‘板车’永远蹬下去。”

供图/受访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胡克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