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仅超录取分数线一分踏入中国农业大学,到扎根家禽育种领域二十载,202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家禽研究院院长吴桂琴,用坚定的选择与不懈的奋斗,书写出中国蛋鸡育种的辉煌传奇。
1999年,吴桂琴以仅超录取分数线一分的“幸运”踏入了中国农业大学,选择了动物科学专业。怀揣着与熊猫、孔雀为伴的憧憬,她却一头扎进了鸡舍和猪圈。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一度陷入迷茫,甚至遭遇高数挂科。但挫折并未将她打倒,她深刻领悟到“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从此坚定前行,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2003年,吴桂琴攻读农大研究生,毅然选择遗传育种专业。在跟随导师鉴定企业委托的进口种鸡时,她才发现我国蛋鸡种源80%以上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引种受制于人,进口种鸡还存在核心技术壁垒,无法直接用于育种。“就像无籽的西瓜,我们自己没法孵出小鸡。”这一现状深深刺痛了她,种源被卡脖子,也就没法保证鸡蛋的稳定供应。那一刻,让她坚定了要让中国老百姓实现吃蛋自由的决心。
2008年博士毕业后,吴桂琴做出了与众多同学不同的选择——来到位于远郊平谷区的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公司首位博士,她深知育种是一项科学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培育出性能优良的育种素材,她一头扎进大山里的核心场,与员工同吃同住。在那段日子里,面对3万只鸡,她和团队几乎每天坚持手工测定产蛋、体重、蛋品等几十个性状,无论寒冬酷暑,鸡舍成了她的第二个家。
随着科技的发展,吴桂琴带领团队积极引入先进设备设施,实现了自动采集、高效分析和智能选择,育种效率大幅提升,如今每年收集的育种数据超过15亿条。收集这么多数据有什么用呢?“蛋鸡育种就是把咱们喜欢的皮实好养、不挑食、下蛋多、蛋还好吃的鸡选出来,让它们生出更多这样的好鸡。”吴桂琴解释道。
在育种的路上,吴桂琴意识到想要更精准地选育优良蛋鸡品种,基因芯片成为关键,但国外芯片不仅价格高昂,还需提前预订。核心技术买不来,唯有自主创新。2014年,她带领团队联合中国农大,历经4年于2017年研发出我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基因芯片“凤芯壹号”。然而,芯片在国外生产的困境依然影响育种时效性,她和团队继续攻坚克难,最终创新开发出液相芯片,实现了芯片设计、生产、检测全环节国产化,牢牢掌握了基因育种的核心技术。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吴桂琴及其团队建立起以基因组技术为核心、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家禽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5个京系蛋鸡和3个沃德肉鸡,使峪口禽业跻身世界三大蛋鸡育种公司之列,成为全球最大的蛋鸡制种公司。京系蛋鸡累计推广78亿只,占据国内市场60%,如今中国人每吃两枚蛋,至少有一枚源自峪口禽业。2023年,出自吴桂琴团队的“京”系蛋鸡和“沃德”肉鸡种鸡出口非洲,这也是我国自主培育的畜禽品种首次走出国门,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历史性跨越,也丰富了非洲人民的菜篮子。
“我和这只‘鸡’一起走过了20年,遇到过无数挫折和困难。但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母校中国农大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时刻激励着我。我们不仅要做新时代种业振兴的排头兵,更要做端牢中国饭碗的主力军。”
供图/受访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