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9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以“相信”坚守:

教育拓荒者的初心印记

2023年6月24-26日,这几天,因为中考,我们的考务忙得不可开交。早七晚六,高度紧张,一会儿巡视考场、一会儿接待来检查的领导。终于在历时两天半后,中午11:40分,随着历史科目考试结束,北京市中考落下帷幕。

中午吃饭时,相慧芬校长提议下午一起打球放松一下,我当时并没看出什么异样。谁知,凌晨1点钟,我接到了她的电话:“陆校,你快过来看看我,我喘不上气来了。”我急忙赶到她的宿舍,只见相校长一个人在那里不停地呕吐,整个人显得十分虚弱。我十分担忧,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她送到了医院。

走在从医院回宿舍的路上,我不禁生出很多感慨。这些年,从海淀本部派往这里的几位老师,从家到学校交通不便,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相慧芬校长一样,很多时间都住在了宿舍,常常是生病无人问、家人有事照顾不到。

记得赴通州之前,我的母亲查出癌症,在我两难的境况下,我的母亲——一名老共产党员,义无反顾地支持我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周一到周五住在通州,全心全意做着为学校开疆拓土的工作;周末我才能赶往医院,陪护病榻上的母亲,直至她病逝。

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和情感,让我们远离家庭,毅然守护在这里?或许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或许是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责任。但无论如何,我们的确已经踏踏实实地在这里坚守了许多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书育人绝不仅仅是择英才而育之,它还有博爱的一面。唯有这样,教育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2016年,我和相校长及其他7位骨干教师来到这个远离市区的农村校时,简直惊掉了下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课程改革、校园建设,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都远远超出了曾经的想象。

但幸运的是,依然有很多人愿意相信我们、支持我们,和我们一起并肩战斗。这着实令我感动,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更让我在面对各种困难时,没有过丝毫犹豫,始终站在理工附中通州校区教育教学改革的舞台之上。

以“相信”破局:

从问题导向到特色育人的蜕变

这些年来,我们秉承理工附中“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办学宗旨,确立了理工附中通州校区“用中华精神培育人、用唯美教育涵养人、用特色创新发展人”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指引,更是我对学生成长的殷切期望。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从学校治理层面进行探索。初入通州校区时,我采用“以点治理”的方式,从问题人手,着力解决学校发展的软肋和痛点。但随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连续几年被评为高考优秀校后,我逐渐认识到这种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并开始思考如何让学校拥有自己的特色,达成成线、成体的治理效果。于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国学和美育成为了我们的重要课题,科技和小语种也成了我们的实践特色。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无我有。”我们就是要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让理工附中通州校区在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

以“相信”见证:

普通学子的逆袭之路

这些年来,我们以爱为底色,致力于成为有温度的老师。有温度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眼里有学生,能看到孩子的困惑,也能陪伴他们成长。为此,我们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走上舞台、讲台,担当主持人和小讲师。我相信,把优秀的学生教成才,不算教育者的真正成就;让看似不是最好的苗子走上正轨、走上高峰,才应当是最优秀的教育者所追求的。

这一教育理念日益深入老师们的内心。他们不再满足于平庸和安逸,而是开始为荣誉而战。我曾有好多次看到,有些老师因自己班级或所教科目成绩不理想而偷偷流泪。这种精气神让老师们获得了快速成长,不仅在区里拿到了很多奖项,所获北京市的奖项也是数不胜数。疫情之初,学校曾做过一次统计,我们的老师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荣获了一共416个奖项,这个数字虽然与城里学校上千的荣誉相比还有差距,但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大突破。

在2023届高三毕业典礼上,学生写了许多原创诗歌、小段子、小文章,记录了曾经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怎么惹老师生气了,老师做的哪件事情打动了他们,哪句话温暖了他们。这些记录具体而感人,让我特别激动。这与我刚进学校之时完全不同,那时学生还只会用“特好”来形容自己的老师,再无其他语言。这也再次证明了我们老师在学生观上的改变,他们对孩子不再是保姆式的关怀,而是开始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提供指导。正是因此,学生对老师有了更加丰富的感知和更深厚的认同。

这些年来,我们那些曾经被贴上“学习困难”标签的孩子们,也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记得刚来这所学校时,本科升学率只有54.7%,如今这个数字已经稳定在90%左右。

当然,孩子们在学业成绩稳步提升的同时,身心健康、运动能力、艺术修养、劳动素质也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学校的科技教育,在通州区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很多孩子不仅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且实现了思维和自信心的提升。此外,学校的美术教育也是一大亮点,虽然起点低,但却一直保持着100%的美术生本科上线率。去年,学校有一位考入“985”大学的孩子就是美术生。

还有更让我们自豪的,就是学校每年都会有几十名学生在区里的排名特别靠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甚至有人称我们为“新型快速成长学校”“北京市要腾飞的被低估的学校”。这些美誉也见证着我们砥砺前行的每一步。

如今,理工附中通州校区的创新改革之路仍在继续。“办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个简单而朴素的梦想在我心中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或许这个梦想不够华丽、宏大,但却是教育最该实践的地方。

因此,“如何把理工附中通州校区打造成老百姓喜欢的学校,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是多年来我自问最多也思考最多的问题。

以“相信”启航:

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开放办学理念,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搭建更加多元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更是学校的发展导向。

自2023年5月起,我们相继和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希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问题思维、研究意识;我们正加速推进与宋庄画家的联系,以助力学校美术教育;我们启动了社区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校园开放日、科技节等大型活动,努力让更多人走进学校,了解教育;我们还将继续深化与递归创新院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机会走进小米、华为、360等优秀企业,增长见识、启发思维。不仅如此,通过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我们也计划优先启动了俄罗斯、西班牙两个国家的中外合作办学路线,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在深入推进开放办学的同时,我们还有很多改革也将继续:在师生关系方面,将努力打造学习共同体模式;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将进一步优化层级分工、强化防范机制;在课程建设方面,则将继续提升每一位老师的课程观,努力打造优质课程体系。

显然,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奔向教育的“星辰大海”,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责任、智慧和勇气去探索、去开创。而在这场充满美好与挑战的旅程中,我始终相信“相信”的力量。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因为看到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到。”因为相信,我看到了学校的蓬勃发展、教师的不断进步、学生的日益成长;也是因为相信,我看到了学校所向披靡的未来,看到了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本文节选自《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改进探索之路》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