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悄然出现的“捞女培训班”打着“情感指导”“恋爱教学”的幌子,实质却传授着精心设计的骗财话术与情感操控技巧。这类非法培训不仅践踏公序良俗,更严重危害社会诚信体系与个人财产安全。从法律、伦理与社会安全的维度来看,全面取缔“捞女培训班”已刻不容缓。
一、游走法律边缘的诈骗“教唆所”
“捞女培训班”的核心课程均围绕如何通过虚假情感诱导男性转账、赠予财物展开。培训内容涉及伪造人设、制造情感陷阱、设计分手勒索套路等,其本质是对诈骗犯罪的系统性教唆。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这些培训班通过线上课程、社群指导等形式,批量培养“情感诈骗实施者”,已构成对法律秩序的公然挑战。
司法实践中,多地已出现因参加此类培训实施诈骗而被判刑的案例。例如,某地警方破获的“恋爱杀猪盘”案件中,多名犯罪嫌疑人供述其诈骗话术均来自所谓“情感培训课程”。这些培训班通过规避法律风险的话术包装,妄图将诈骗行为合法化,必须通过法律手段予以严厉打击。
二、摧毁信任根基的社会毒瘤
情感关系本应建立在真诚与信任的基础上,而“捞女培训班”却将亲密关系异化为利益博弈的战场。其教学内容不仅破坏个人情感生活,更在社会层面引发连锁反应:大量男性因遭遇情感诈骗对婚恋产生恐惧与不信任,加剧性别对立;部分女性受不良诱导误入歧途,价值观严重扭曲。长此以往,整个社会的婚恋生态将陷入恶性循环,信任危机不断蔓延。
此类培训班还严重冲击公序良俗。当“骗财获利”被包装成“成功学”,当情感操控被美化成“生存技能”,社会主流价值观将受到侵蚀。尤其对青少年群体而言,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传播可能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婚恋观与金钱观,危害代际传承。
三、监管缺失下的治理紧迫性
当前,“捞女培训班”多以线上课程、私密社群等隐蔽形式运营,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快速扩散。由于涉及情感、消费等模糊领域,其监管存在法律界定难、取证难、跨地域执法难等问题。但这不能成为放任其野蛮生长的理由。相关部门需强化网络平台监管责任,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违规培训内容实行“零容忍”。同时,通过立法完善对情感培训行业的准入标准,将此类非法培训彻底纳入法律监管范围。
全面取缔“捞女培训班”不仅是维护法律尊严、保护公民财产安全的必要之举,更是守护社会诚信、修复情感信任的关键行动。唯有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才能为健康的婚恋关系与社会秩序保驾护航。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抵制此类不良培训,让真诚与信任重新成为情感关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