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问是侦查工作的重要环节,嫌疑人的供述在证据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讯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知识对审讯过程中嫌疑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嫌疑人从顽固抵抗转变为主动供述,从而圆满完成审讯工作。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个利用错觉这个心理学知识点打开讯问突破口的小方法。

一、心理学知识点: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


两条线,是不是怎么看都觉得下面这条线更长一些?


中间的两个圆,是不是怎么看都觉得右边这个圆更大一些?

明明是一模一样,但怎么看都不一样,这就是错觉。

心理学实验证明,只要条件具备,错觉就一定会产生,而且错觉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条件一样,谁看都会产生一样的错觉,不会有例外。

二、实施原理

我们知道凡事有果必有因,错误的行为来自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识来自于错误的感知觉。

很多犯罪嫌疑人第一次被公安机关传唤时,会自动脑补,对号入座认为运气不佳,自己的犯罪事实已经暴露。

嫌疑人的这个错觉认知,却是可以大作文章的阵地。

如果侦查人员能利用这些错觉,再有意识地施加一些错觉,故布疑云,因势利导,就会把嫌疑人引入心理误区,产生错误认知,认为犯罪事实已被侦破,从而放弃侥幸心理和抵抗。

三、实用技巧之“空城计”

讯问桌上放什么东西,侦查人员平时可能不太注意,但对犯罪嫌疑人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讯问桌上放了一、两页纸,犯罪嫌疑人会认为公安机关没掌握什么实质性证据,就会心存侥幸,坚定不认罪的决心,加大抵抗的力度。

如果放了这样一叠厚厚的资料,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将材料与自己的犯罪事实联系起来,认为公安机关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证据,自己的犯罪事实可能已经暴露了,这时,心理防线很容易被突破。

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是现在发案最高,破案难度最大的一种犯罪类型,银行流水账单和嫌疑人的聊天记录是电诈犯罪最重要的两项证据。

要在资料中夹杂一些银行流水和聊天记录,让资料看起来很厚实,让证据看起来很充足。

这种“无中生有”,会给犯罪嫌疑人造成一种证据已被掌握的错觉,既然抵抗无效,就不做无谓的挣扎了。

新形势下的审讯工作,实际上就是一场侦查人员和嫌疑人的心理对决,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巧用一些心理学知识,会侦查工作更便捷、更省力。

来源:三晋警心。作者:吴克利。文章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