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车展,汽车“安全”成为高频词——几乎所有车企都在谈安全,有的展示碰撞测试,有的公布安全架构模型,还有的直接将“安全”写入品牌主张。

但在这些看似“安全大跃进”的表象背后,一个问题愈发值得追问:在今天一场事故之后这个人人都在谈安全的时代,安全到底是造车的底线还是营销名利场的口号?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的回答,格外简单却扎实——“安全,是我们造车最底层的逻辑,是价值观问题。”

本届上海车展,吉利带来了答案:一辆集AI智能底盘、卫星通信、涉水雷达、爆胎控制于一体的“全场景智能体”——银河战舰;一项被称为“防弹衣”的动力电池安全系统——神盾金砖;还有一个全球最大、测试功能最多的全域安全试验中心,建成即将对外开放,连最“烧钱”的行业验证环节也愿意共享。

与此同时,吉利还将电池底部三项核心专利主动开放,提出“安全平权”。这不是一场秀,而是一场价值观的坚持。

在与淦家阅的这场对话中,我们试图探明一个问题:当技术变得唾手可得、营销愈发喧嚣,造车这件事还有没有“做对”的必要?在他看来,答案只有一个:“没有价值观的造车,是造不了车的。”

在喧哗中,吉利做了“静”的选择

汽车行业今天很热闹。AI席卷、智驾狂奔,几乎每一家车企都在高呼“技术变革”,几乎每一个展台都在讲“智能安全”,似乎只要接上算力、挂上雷达、装上L2+,就可以宣称“安全领先”。安全仿佛成了一种“默认的标准配置”,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稀缺的——只要说一说就可以有。



但吉利偏偏做了“静”的选择。

在2025年上海车展的展台中央,银河战舰并不以科技堆叠的方式夺人眼球,它看起来反而有些“克制”: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机械臂互动,甚至名字都不像新能源车惯用的“风”“影”“极”“界”,而是叫“战舰”。

“它是一辆安全智能体。”淦家阅说。

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产品定义,而是吉利对整车安全逻辑的再造。银河战舰不仅拥有AI数字底盘、爆胎行驶、无人漂移、涉水雷达、声纳识别、AEB自动避障等系统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安全哲学:不是在智能化之后“补安全”,而是从结构源头就为“不可控”预留冗余。

电池,是新能源车最难控制的风险源。银河战舰搭载的是“神盾金砖电池”,这个名字听起来像“营销语言”,但其技术逻辑极为硬核:采用短刀结构、电芯抗压、防弹涂层、穿刺不爆炸,具备30公里托底冲击、20公里负坎撞击无损伤能力。这些测试甚至不是“国标必选”,但吉利把它做成了“底线”。



更重要的是,这些电池底部保护的核心专利,吉利选择了对行业开放。在电池竞争日益封闭的今天,这个选择更像一种“价值观上的亮剑”。

在这个智能技术越来越卷、AI能力越来越“像”的时代,真正能拉开差距的,反而是那些看不见但必须做的事。

淦家阅说:“真正的安全,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而这背后,考验的不是工程能力,是企业的心。”

技术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能力的总和

在这场“安全与智能交汇”的车展中,吉利没有去追逐智能化最显眼的边界,而是用银河战舰这个原型,打开了一个更值得思考的命题:AI技术如何从“锦上添花”变成“地基重塑”。

“AI如果不能解决安全问题,那它可能只是制造新风险。”淦家阅说。

在银河战舰上,吉利提出了“五大极致安全探索”:不失控、不自燃、不碰撞、不沉没、不失联。每一个“否定词”,对应的不是一个单独技术,而是一整套系统的互联协同。



比如“不失控”,背后是“满血版AI数字底盘”,包括四轮独立控制、双轮边电机、后轮转向、扭矩矢量调配以及吉利自研的GVMC车身稳定系统。一个结果是,它在麋鹿测试中的表现达到80km/h,是目前硬核SUV的“全球第一”。而“无人漂移”的实现,也不仅是算法叠加,而是对车身控制逻辑的一次重构。

再如“不失联”,依托的并不是常规通信模块,而是吉利在高轨低轨部署的“吉利星座”。在银河战舰上,车载卫星通信已经落地,哪怕在无信号的无人区,也可以实现双向通信,支持路线预判与避险决策。这种能力在多数车企的“PPT阶段”,吉利却把它上了车。

淦家阅说:“AI是能力,但不是答案。它必须落在场景上、落在安全上、落在用户的使用逻辑里。”

他讲到了一个判断:未来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点爆发,而是系统化的能力组合。吉利用“全域AI”构建的,不是一个功能齐全的菜单,而是一个可以动态调整、分布式响应的完整架构生态。

从星睿智算中心2.0的23.5EFLOPS算力,到星睿AI-Drive大模型的训练场景覆盖,从超过750万辆L2级以上辅助驾驶车辆的真实行驶数据,到“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银河E8参数图片)等车型上的规模搭载……吉利正在构建的,是一个“有数据闭环、有计算能力、有实际车辆验证”的完整AI工程体系。

在这里,AI不再只是营销话术里的“智能标签”,而是真正具备架构性支撑、系统化部署、用户价值输出的“安全中枢”。

“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能活下去。”淦家阅说。

这句话,像极了工程师思维角度,也像极了一家企业在技术拐点前,最本真的选择。

价值观是最难复制的技术

采访到后段,我们聊到一个听起来很“老派”的话题:价值观。

这是一个在高速运转的智能车时代,逐渐被“性价比”“交付速度”“软件定义一切”所掩盖的词。但在吉利这里,它却是所有技术决策的出发点。

“造车一定要有价值观。”淦家阅重复了这句话,没有强调语气,也没有配合手势,像是说了无数遍之后的一种沉稳。



他说,很多时候,企业会在“安全与成本”“效率与验证”之间遇到“两难选择”。如果不从一开始就设定标准,那所谓的“安全优先”只是口头承诺。“要有一个能站住的、不会变的锚,那就是价值观。”

在吉利内部,质量和安全问题没有“模糊空间”。有一个制度叫“总裁质量例会”,一旦出现影响用户体验的质量问题,必须由一把手负责。没有托词,也没有补救方案,只有“正面解决”。

“我们要做的,不是把问题掩盖得更好看,而是把它解决得更彻底。”他说。

这种责任感的延伸,是吉利选择投入20亿元建设全球最大单体安全试验中心,并在尚未正式启用前就宣布“向行业开放”。淦家阅没有用“赋能”这样的流行词,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行业要一起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在我们谈到用户视角时,他讲了一个细节:去年一辆领克08从60米高空坠落,三位乘客仅受轻微擦伤。

“60米,相当于18层楼高,车毁了,但人没事。我们为那1%的极端场景准备了100%的投入。”

也正是这种“从用户视角出发”的思维方式,贯穿在吉利很多看似“繁琐”的决策中。从电池底部结构的再设计,到车身与电池一体化的CTB方案,从不在宣传中过度承诺智能驾驶,到强调“验证先行,落地再说”,吉利走的是一条不讨巧的路线。

但这条路线有一个最大优势:它可以穿越风口,也能穿透时间。

“你可以用资本换爆点,但不能用用户生命做试验。”淦家阅说。

汽车行业总在追赶下一场趋势,有时候是电动,有时候是智能。但真正值得追的,永远是人。这场对话的最后,他只说了一句特别安静的话:

“我们造的是每一个用户的生活,不是PPT上的指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