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峰
设计师、艺术家
何越峰,一位从浙江临安山野中走出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以其对竹编与大漆工艺的颠覆性创新,将传统手工艺推向了国际舞台。
他的作品融合自然意象与传统哲学,既扎根于乡土文化的土壤,又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绽放出独特的东方美学光芒。
5月7日-13日,何越峰的作品《竹石》,即将于中国嘉德2025春拍亮相。本文从其艺术风格、跨界实践、文化哲思等维度,解析他如何以竹为笔,书写传统工艺的当代叙事。
Lot 2476
当代 何越峰 《竹石》
RMB: 380,000-580,000
中国嘉德,2025春季拍卖
110 × 100 × 65 cm.
材质:竹编、大漆、瓦灰、苎麻
创作于2023年
竹的精神内核一直是中国文人的自我隽永。大漆又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文化媒介。
作品采用大漆、竹编结合的创作手法,形成了不同质感之间的物质张力,整个造型以石为形,将竹工艺的玲珑精巧与漆工艺的湿润雅致进行结合。整体结构采用六边形编法,形体自然扭曲,局部裱麻布做大漆素髹,空间结构有序又迷幻。主次与首尾的经纬交错,蕴含东方美学。
对话何越峰
Q=程香 A=何越峰
1/
艺术启蒙:
从工业设计到古美术修复
程香:此前报道中,您的身份标签有造物师、生活家、设计师、艺术家等。若用一句话定义自己,您会如何选择?
何越峰:身份是社会赋予的符号,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身份定义,比如以前就没有书法家、画家、设计师一说。若一定要用传统的社会分工来定位,我会套用“工农士商”这样的社会分工来介绍自己,“工农子弟兵”更接近我当下的生存状态:农民的基因,学了工科,在现世里讨口饭吃。
何越峰在工作中
程香:进入艺术行业前,您主要从事什么工作?转向创作的契机是什么?
何越峰:我是学工业设计出身。早年深耕产品设计与品牌策略领域。但自幼对传统文化的痴迷始终未减——工作之余收藏古砚、研究文人器物,逐渐踏入古美术拍卖与修复行业。正是那些与残损文物对话的深夜,让我意识到:修复不仅是技法的重现,更是对古人造物精神的解码。这种对传统工艺的深度参与,最终催生出自我表达的欲望,开启了自由创作之路。
2/
材料哲学:
关于竹的东方性实验
程香:为何选择竹作为核心创作媒介?
何越峰:这既出于现实考量,亦源自文化自觉。贵重材料的试错成本常令人却步,又极难驾驶,而竹子是我最熟悉的“老朋友”——儿时在浙西竹林挖冬笋的经历,让我深谙其物理特性与生命节律。更重要的是,竹与石构成的“东方山水意象”,承载着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
何越峰为杭州“相见山谷艺术节”创作的多件竹材艺术装置作品,2019
我很尊重竹材的属性,乐于探索竹的极限,试图通过当代设计语言,让这种质朴的材质突破“编织器具”的实用边界,去探寻属于我们东方文化里极具代表的元素,成为一面观照传统文化的棱镜。
3/
《竹石》:
在地性与国际化的双重叙事
程香:请谈谈《竹石》系列的创作脉络与重要展览。
何越峰:《竹石》系列是我玩竹艺最主要的一个系列。这个系列的创作来源,跟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我出生的村庄,到处都是竹林,竹林里又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特别是挖冬笋时,那是体力与智力的游戏。如果你盲目地只为一口鲜,那么注定会是疲惫不堪的一无所获。只有用心去观察地气、竹根走向,方能四两拨千斤地在山林间有所收获。
竹与石,一直是自然造物中的天作之合
竹与石是我从传统中国绘画作品里,看到最多的一种中国元素。竹林深处的嶙峋山石,既是自然造物的杰作,也是文人画中反复出现的母题。
所以,我将竹编的柔韧与大漆的凝重结合,通过六边形编法模拟太湖石的“瘦、皱、透、漏”,让装置作品既呈现雕塑的空间张力,又暗含水墨的虚实韵味。《竹石》系列曾亮相“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LOEWE工艺奖”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湖北美术馆、吴文化博物馆收藏。
何越峰作品《Bamboo Rock》入围 2024 LOEWE 工艺奖
2024年5月,伦敦工艺周“和韵华夏”展,何越峰作品被选为主题海报视觉,备受关注。
2024年伦敦工艺周上,《竹石》以“石为云根”的意境成为主题海报视觉,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可能性——当东方美学摆脱符号化表达,其内核的哲思足以引发跨文化共鸣。
4/
大漆实验:
与时间博弈的禅修之旅
程香:在竹编上施漆是何时开始的想法?创作难度有哪些?
何越峰:早些年,当我创作竹编装置作品的时候就开始想加入大漆工艺了。竹与漆本是“山林兄弟”,八千年前河姆渡先民便深谙其契合之道,是两种极具东方美学的材质。但两者的结合绝非简单叠加:竹子可刚可柔,大漆亦具双重性格,创作时必须让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何越峰创作《竹石》作品细节,该作品整体结构采用六边形编法,局部裱麻布,髹大漆,后仔细打磨以形成光亮的表面(图源:《嘉人》)
虽然这两种材质兼容性很好,但它们各自的个性都很强。创作中的困难也很多。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挥各自的特色,还得主次有分,虚实相合,刚柔并济。随形作品的髹漆、打磨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心性,稍有不慎,全盘皆输。
最考验心性的环节当属薄料工艺——面对大型作品,需在漆液凝固前完成数十万次均匀拍打。力度轻重、节奏缓急,皆需与温湿度博弈,且不容试错,必须一次成功。
这种创作如同禅修:既要掌控材料的物理极限,又需在重复劳作中消解执念。正如我在《竹岩》作品中刻意保留的“未完成感”,正是时间与自然力共同书写的痕迹。
5/
玩手艺,而不是被手艺玩
程香:工艺与设计在您创作中各占何种比重?
何越峰:其实我并不是工艺保全派。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被手艺玩了,我是在玩手艺。许多传统技艺的消亡是历史必然,今日重拾非遗绝非为了实用主义复兴,而是探寻其背后的精神基因。有时候“无用”也是一种“用”。我在把玩手艺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想要放空自己,忘了时间、忘了心机。
何越峰作品展,杭州市雕塑院「品」空间,2020.10
设计是我的专业和工作,把玩手艺是我的爱好和寄托。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更愿意忘记设计伎俩、工艺伎俩。随性而作,淡化工法痕迹,独享时间轴里的那份宁静,以此提醒自己:手艺的本质不在炫技,而在与材料共处的坦诚。
6/
主业始终是生活
程香:此前您一直自诩为“生活家”,生活对您而言,是特别重要的事,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浪潮中,您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
何越峰:于我而言,生活始终是“主业”,创作只是其自然延伸。平衡之道在于“取舍的智慧”:职场拼搏时,多做“垫脚”之事,努力挑战极限;艺术创作时,则需“降维”,尽量让自己处在相对“自在”的处境,回归本真,不要忘了初心。
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厚积薄发是我的成长之道。万事想在前面、做在前面,然后等市场,等机会。今天不能吃明天的饭,但今天能思考明天的事。
竹,最能表现中国人的精神属性
这种哲学也体现在创作节奏上——每年仅完成一两件作品,单件周期常逾三五年。我不追求效率,只愿让作品随时间自然醇化。正如我收藏的百方宋砚:它们历经千年仍温润如玉,恰因制砚匠人懂得“留白时光”的珍贵。
图源|何越峰工作室、中国嘉德
关于艺术家
About artists
何越峰
设计师、艺术家
◎ 作品《Bamboo Rock》入围 2024 LOEWE 工艺奖
◎ 2019出版《不器-我只是个生活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主要艺术品收藏
2024 《竹岩》被新加坡米其林永久收藏
2023 《竹石》被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2023 《竹石》被吴文化博物馆收藏
2022 《云起》被成都太古里永久收藏
2021 《云石》被山东蓬莱山庄永久收藏
2020 《云龙》被北京紫旸山庄永久收藏
2019 《竹石》被湖北美术馆永久收藏
2018 《云起》被北京柏悦酒店永久收藏
◎ 主要个展
2022 “凤凰竹栖”竹置艺术展 中国.杭州.凤凰御元艺术基地
2021 “高风在侧”中国竹编装置艺术展 中国.杭州.奉常艺术馆
“在意-织觉”何越峰作品展 中国.杭州.雕塑院品空间
2018 “在意-竹介”何越峰竹艺展 中国.杭州.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