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戴春
资深建筑媒体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时代建筑》杂志责编,LeTalwork勒拓文化创办人。
本期撰稿:刘亚东
专栏作者,深圳热心市民,关注韧性社区和可持续生活领域。
摄影版权:刘亚东
从上一期介绍的深圳妇儿大厦出发,沿新洲路往南行进5千米,来到深圳湾的海岸边,就可以游玩以红树林著称的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了。经过 9 年建设运营,公园鱼翔浅底、水鸟翩跹的湿地风光,每年吸引超 100 万人次游览,惠及周边数十所中小学校,于 2021 年获评“深圳市儿童友好公园”,2022 年摘得全球首批《湿地公约》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这里是居民游憩休闲、亲近自然的绿意空间,也是自然爱好者在繁华城市中探秘自然的野性乐园
1
为儿童量身打造的户外设施
通过一个颇有仪式感的隧道,仿佛时空穿梭一般,便从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来到绿树成荫的公园,主入口挂有“儿童友好实践基地”的标牌。沿着主入口的花墙前行,不到50米,一侧出现了一个画有巨幅鸟类图案的涵洞——仰望它们,人在鸟儿面前反而显得渺小了,对自然和生灵的敬畏油然而生。
仔细端详这些巨幅图案,笔触间透露出鸟类身形、体态、颜色的多样,以及它们的喙、羽毛、眼睛等器官的差异,博物画的写实画风突显了画者和公园管理方希望表达的生态保育理念。
顺着涵洞中爬山虎的“小脚印”行进,小朋友们嬉戏玩乐的声音从尽头传来,走到头便看到“自然力乐园”五个字——原来这是一个大概20米乘30米大小的儿童乐园。
这个儿童乐园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自然材料的运用和适合儿童安全使用的尺度。比如,沙坑中的沙粒选择了粒径偏中等,适合塑形但不容易随风飘扬的河沙。又比如,铺地的松树皮可以让孩子们在不小心摔倒时得到一定保护。自然力乐园里还设置了很多开发孩子们五感的设施,经过两次成规模的改造活动,又得到了志愿者和社区小朋友的共建,有了今天的模样。
2
科普展馆和红树林生境
自然力乐园对面的“玻璃房子”是公园的科普展馆,这是生态公园与其他公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展馆以博物陈列和科普解说的形式,将红树林的常识、红树林里的动植物以及公园的历史和发展,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
展馆内有一个“小孔成像”视频播放装置,游客透过高低不同的两个小孔,可以观看到《野性深圳》纪录片——成年人可以通过较高的小孔观看,孩子则可以通过高度约50厘米的另一个孔观看。
逛完展馆,你会好奇,红树林公园的“红树”到底在哪里呀?从展馆出来不到20米的滨水广场水平台上,即可看见红树的面貌。
这里有一条数十米长的人工种植的红树林生境。东西两侧分别有一个大型科普牌,介绍了广东省和深圳市的红树林分布概况。
3
生物多样性友好设施
“自然缺失症”是现代城市里儿童成长面临的一类窘境。因此,红树林生态公园中的许多生物多样性友好设施,不仅仅对公园里的动植物有利,也为人们带来更多亲近自然的方式和契机。一个典型的设施便是公园中的路灯。
两三年前,生态公园的路灯还跟其他公园一样,只有为游人提供照明的功能。但公园管理人员发现有一些小动物,比如鸟、壁虎和昆虫喜欢钻进路灯中狭小的孔缝、角落中安家筑巢,索性“将计就计”,把一些受动物们青睐的路灯更换为带巢箱、可供小动物们筑巢的“生物基础设施”。路灯不再仅仅为人所用,还成了鸟儿们的“家”。
对话公园运营方
王海波
2011年中国新闻奖获得者,2018年起服务于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现任公园执行园长。
问
您认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为什么吸引那么多儿童前来观光游玩?
答
首先,来到公园之后,孩子们有机会接触自然。公园建园9年来,鸟的种类已经从83种达到220种,当孩子们来到公园的时候,会看到小鸟就在前面几米的地方“蹦跳游玩”,夏天还会看到黑水鸡妈妈带着她的几个“宝宝”在科普展馆门口很悠闲地走来走去。
第二个原因,是公园的很多基础设施是儿童友好的,比如有一百多平方米的绿叶树广场,里边的座椅适合小孩子的高度,那里种植的佩兰可以吸引很多蝴蝶,孩子们可以近距离观赏到蝴蝶飞来飞去,会有一种融入自然、置身自然的体验。
问
可以谈谈生态公园的理念是如何植入公园日常运营中的吗?
答
生态公园建设至今,我们本着“人与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不管是建设儿童友好设施,还是生境的保育活动、自然教育活动,都是以自然为主题,以儿童优先,以动植物的福利优先,让孩子们和小动物在这里和谐相处。
问
如果有机会、有资金,未来您最期待开展什么工作?
答
我们希望在公园开展更多的儿童参与的活动,提倡人人参与的理念和实践,比如说可以参与到公园的土壤改良、外来物种清除、种子采集等公民科学类和生态修复类的活动。
小贴士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分为北区、南区(纪念园),北区全年对外开放,南区(纪念园)需由公众号预约进入,欢迎关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微信公众号。
本文刊于《儿童时代》杂志2025年第三期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