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国内野生鱼的数量明显多了起来,很多无鱼可钓的地方慢慢有零零散散的鱼出现,而本来就有鱼的地方往往会出现让人难以置信的场面。比如在2024年4月,在深圳的一处入海口附近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鱼群,形成了令人惊叹的鱼潮奇观。
据一位在现场围观的梁先生说,当天他在河边散步时,远远看到水面的颜色有些奇怪,仿佛有一条黑色的分界线在缓缓移动。刚开始他以为是水流出现了变化,但走近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不已,有成千上万条鱼正成群结队地游动,鱼群密集得几乎遮盖了水的颜色。
梁先生迅速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罕见场景,并将视频发到了网上,从视频中可以看到鱼群像潮水般涌动,场面非常壮观。对此,有网友说这要是一网下去说不定能捞上来几十斤的鱼,还有网友说没想到深圳的生态恢复得这么好,竟然能看到如此大规模的野生鱼群。
在这个鱼潮中能看到鲤鱼、草鱼、黑鱼等本土鱼,甚至还能看到不少塘鲺鲶、罗非鱼和清道夫,估计它们都是野生鱼。在沿海地区出现鱼潮的现象是比较罕见的,可一位住在附近的市民却说这种鱼潮现象几乎每天都能见到,这些鱼不仅数量多,个头也不小,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体长超过一米的大鱼,在鱼潮中看着很显眼。
这场看似壮观的鱼潮奇景,实际上是一场生死逃生。海水环境对于这些淡水鱼来说是致命的,盐分的急剧变化会导致它们体内的渗透压失衡,让多个重要器官的功能出现衰竭,体型比较小的鱼往往最先出现不适应,被冲到大海后会立刻开始挣扎,如果不及时返回淡水环境的话,过一会儿就死了,而那些大鱼的适应能力虽然比小鱼强一些,但在海水里面待的时间太长了也会死。
于是,成千上万的鱼开始了一场生死逃亡,各种各样的淡水鱼在海水中拼命往前游,奋力向河口冲刺,虽然这样会极大的消耗它们的体力,可求生的本能在驱使它们不得不向前游。
让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鱼都在耗尽体力之后被冲向了大海深处,最终在海水中痛苦的死去,在深圳有很多入海口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对此,有不少网友惋惜地说这么多鱼白白冲进海里太浪费了,为什么没有人把它们捞上来吃呢?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入海口区域大多属于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受法律严格保护,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捞活动。红树林是重要的海岸生态系统,不仅为众多鸟类、鱼类和底栖生物提供栖息地,还能净化水质、抵御风浪的冲击。如果允许随意捕捞鱼类,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影响濒危物种的生存。因此,哪怕死在入海口的鱼再多,当地也要保护好这片红树林。
另外,就算这些鱼可以随便捞,那也不建议吃它们。因为这些鱼大多来自城市河道、排水沟等地方,深圳的城市河道水质有多脏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些长期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鱼的体内可能累积了大量重金属、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吃起来不仅肉质腥臭,还存在安全隐患。
最终,这些鱼的结果无非就两种,第一种是被冲入大海中,死了腐烂之后被各种微生物分解吃了。第二种是被栖息在红树林中的鸟类捕食。不让捕捞这些鱼虽然看似很浪费,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自然界循环的一部分。
总之,这场鱼潮奇观表面上看是资源的浪费,实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这些被冲到大海中的鱼不仅为红树林的鸟类提供了食物,也为海洋里的微生物输送了养分,让它们回归自然的循环远比把它们捞上来吃了更有意义。